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哥林多後書第六章

6:1 我們與 神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徒受他的恩典。
6:2 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6:3 我們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礙,免得這職分被人毀謗;
6:4 反倒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 神的用人,就如在許多的忍耐、患難、窮乏、困苦、
6:5 鞭打、監禁、擾亂、勤勞、警醒、不食、
6:6 廉潔、知識、恆忍、恩慈、聖靈的感化、無偽的愛心、
6:7 真實的道理、 神的大能;仁義的兵器在左在右;
6:8 榮耀、羞辱,惡名、美名;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
6:9 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喪命的;
6:10 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6:11 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
6:12 你們狹窄,原不在乎我們,是在乎自己的心腸狹窄。
6:13 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這話正像對自己的孩子說的。
6:14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
6:15 基督和彼列(彼列就是撒但的別名)有甚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呢?
6:16  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 神的殿,就如 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6:17 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
6:18 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


六1 有些人認為保羅在本節是鼓勵哥林多信徒善用神向他們展示的恩典;我們反而認為保羅仍是敘述他向未信者傳講的信息,他已把神所賜予的奇妙恩典向未信者解明。現在他進一步求他們不可徒受神的恩典,他們不應讓道種落在淺土,而應對這奇妙信息作出回應,接受信息中所描述的救主。

六2 保羅引述以賽亞書四十九章8節,我們若細閱該章經文,會發現神因他子民拒絕彌賽亞而與他們爭​​論。在第7節你會看見主耶穌被本國憎惡,而我們知道這導致他的死。但在第8節我們讀到耶和華的話,他向主耶穌保證他的禱告已蒙垂聽,神會幫助和保守他。

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這是指主耶穌基督的複活。悅納的時候和拯救的日子在基督從死裡復活的時候便開始了。傳講福音的時候,保羅抓著這奇妙的真理向未信者宣告: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換句話說,以賽亞預言為拯救的日子的時代已經來到了,因此保羅勸人趁著拯救的日子,要信靠救主。

保羅的事奉態度(六3-10)

六3 保羅從他所傳講的信息,轉而談論他自己在基督徒職分中的態度。他知道常常有人找藉口不接受救恩的信息,而他們覺得從傳道者言行不一致的生活中找到藉口就更好。因此他提醒哥林多的信徒說,他凡事都不叫人有防礙,免得他的職分被人毀謗。正如先前所指出的,這裡的職分不是指教會裡尊貴的職位,而是指服事基督。這裡不涉及人的按立,而這職分是屬於所有屬基督的人的。

六4 由本節到第10節,保羅說出他執行其職務的方法——一種無可指摘的態度。他既知道自己是至高者的僕人,就常常存著一種與這呼召相稱的態度。

鄧尼巧妙地評論這段經文說:“當他想到面對的問題時,他內心的感受如泉水從深處爆發;開始的時候,他像經過峽道,只能斷斷續續地一個字一個字說出來,但到了結束之前,他顯得十分自如,可以毫無約束地把他的靈傾倒出來。”

本節和第5節描述保羅所忍受的肉體上的痛苦,並證明他是一個誠實、忠心的主的僕人。以下兩節談到他表現出來的基督徒美德。在第8至10節,他又列出基督徒事奉中一些對比很強烈的經歷。 “在許多的忍耐”無疑指保羅對個別信徒、地方教會、和各種苦難的恆久忍耐,這些似乎都要來動搖他堅定的路向。 “患難”可能指他為了基督的名而要忍受的逼迫。

窮乏就是他所嘗受的艱苦,大概指食物、衣服和住所的缺乏。困苦極可能包括他常遭遇的逆境。

六5 保羅多次受鞭打,正如使徒行傳十六章23節所描述的情況一樣,監禁在本書十一章23節再提到,擾亂無疑是指隨著他的傳道而有的暴亂和騷亂。 (外邦人像猶太人一樣,得救的信息在他們中間引起一些極嚴重的騷亂。)保羅的勤勞可能包括他織帳棚的工作,無疑還有其它勞動工作。而他的奔波勞碌更不在話下。警醒指他常常要警覺著魔鬼詭計和敵人要傷害他的計劃。不食可能包括自願禁戒食物(禁食),但這裡更可能指因窮乏而要忍受飢餓之苦。

六6 保羅作工一向廉潔,即純正和聖潔。沒有人可以指控他有不道德的行為,他既運用知識又作工,這也許指出,他所作的並非出於無知,卻有神所授予的知識。我們從保羅書信中廣闊的屬靈真理,得見這事實。

對於他的恆忍,哥林多信徒不再需要任何證明了!保羅忍耐他們的罪和失敗的耐心,足以證明這一點!保羅的恩慈可見於他無私地為別人獻上自己,對屬神的子民顯出愛心,以及滿有憐憫的態度。

聖靈的感化無疑是指保羅所作的一切皆源於聖靈的能力,並且他是順服聖靈而行的。無偽的愛心表示使徒保羅一生對別人有著明顯的愛心,那完全不是裝假,不是虛偽,而是真確的,愛是他所有行動的特徵。

六7 真實的道理指出保羅是因遵從真實的道理而帶出各樣事工的,又或指他所帶出的是誠實無偽的事工,跟他所傳的信息,即真實的道理一致。神的大能無疑是指使徒保羅並不是憑著自己的能力來作工,而是單純地倚靠神所賜的力量。有些人認為這是說由於保羅是使徒,所以神賜他能力去行神蹟。

仁義的兵器在以弗所書六章14至18節有詳盡的描述,那是指正直表裡一致的性格。有人曾說「一個人穿上了公義,便是難於攻陷的。」若我們的良心沒有對神對人的攻擊,魔鬼在我們身上便找不到可攻的弱點了。

在左在右的確實意思仍叫人存疑,一個較有可能的解釋是在古代的戰爭裡,士兵會右手拿劍,左手拿盾牌。劍代表攻擊,盾牌代表防守。這樣保羅可能是說良好的基督徒品格是既會攻擊,也會防守的。

六8 保羅由本節至第10節描述一些事奉主時會出現的強烈對。真正的門徒會經歷顛峰和幽谷,以及兩者之間的境地。那是一種榮耀和羞辱的生活,有勝利也有表面上的失敗,有讚許也有批評。這位真正的神僕是人冠以惡名和美名的對象,有人讚許他的熱心和勇敢,也有人只會指責他,有人把他當作是誘惑人的,但他卻是誠實的,他並不是騙子,卻是至高神真正的僕人。

六9 在世人看來,保羅是不為人所知,不受欣賞,並且被誤解的,然而在神和信徒看來,他卻是人所共知的。他的生命每天都在死的陰影下,但他卻又活著。他受脅迫,被折磨、追趕、逼迫、和監禁,他得著自由時,便只會更熱心傳揚福音。他又更強調地說,是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喪命的。受責罰是指他在人的手下受罰,也許人們多次以為已結束了他的生命,但卻又聽聞他在別的城市為基督立了功!

六10 保羅的事工常為他帶來憂愁,但他卻是常常快樂的,不用說他必是為了福音被拒絕、神子民的軟弱、和他自己的缺點而憂愁。但當他想起主和神的應許他,便大有理由去仰望主而得喜樂。

保羅若以世上的物質來衡量,是貧窮的。聖經沒有提過他擁有財富和產業,然而,讓我們想想那些人透過他的事奉而得豐盛的生命吧!雖然他一無所有,但卻是樣樣都有的——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羅伯遜說在這些句子中,保羅任由他的想像力自由奔馳,好像天馬行空一樣。

保羅求聖徒有寬宏的心(六11-13)

六11 現在使徒保羅已按捺不住,激烈地要求哥林多人向他敞開心房,他已公開並真誠地向他們談到他的愛。既然口所說的反映心的深度,保羅張開的口便是反映他的心對這些人滿了愛。下一句話顯示這是本節普遍接受的意思。心是寬宏的,即保羅隨時準備以愛接納他們。如陶恕所說:“保羅個子小,但內心生活卻是寬宏的。他偉大的心靈常被門徒狹窄的心胸所傷,他們萎縮的屬靈眼光叫他痛苦不堪。”

六12 哥林多信徒與保羅之間的感情若受到限制,那是在於哥林多信徒,並不在於保羅。他們對保羅的愛有限,以致他們不知道應否接待他。但保羅對他們的愛是完全無限的,愛的缺乏在他們方面,不在保羅。

六13 他們若希望對保羅的愛有所回報(保羅是對那些在信心裡的孩子說的),他們就應該對保羅有寬宏的心。保羅以父親的心腸對待他們,他們應愛他如真道上的父親一樣。只有神可以達成這事,但他們應讓神在他們生命中作工。

莫法特的翻譯能抓著第11至13節的重心:“哥林多人啊,​​我並沒有向你們隱藏什麼。「限制」——那是在於你們,而不在我。現在是公平的交易,如孩子們談的!你們要把心向我敞開。 ”

保羅求聖徒有合乎聖經的分別(六14-七1)

六14 第13節與本節的連繫是這樣的:保羅已告訴聖徒要對他有寬宏的心,現在他解釋說達至這目的的一個方法是脫離各種形式的罪和不義。無疑,他多少也想及入侵哥林多教會的假師傅。

本節上半部叫人想起申命記廿二章10節「不可用牛驢耕地。」牛是潔淨的,而驢是不潔的,它們的步伐和力量也不相同,對比之下信徒若負主的軛,便會發覺主的軛是容易的,他的擔子是輕省的。 (太十一29-30)

哥林多後書這部分是聖經中關乎分別出來這主題,一段重要的經文。這裡清楚指示,信徒要與不信的人、不義、黑暗、彼列、偶像分別出來。這裡所指的肯定涉及婚姻關係,基督徒不應與未信者結婚。然而基督徒若已經與未信者結婚,則不可離婚。在這情況下,神的心意是維持這段婚姻關係,努力使未信的一方得救。 (林前七12-16)

此外,本段也指生意上的伙伴關係,基督徒不應與不認識主的人合夥生意,尤其是秘密結社,或宗族黨派。一個對主忠心一致的人,怎可跟那些不接受主的人相繫相交?本段應用如下:在社交生活方面,基督徒應繼續與未信者交往,為要領他們歸主。但卻不可參與他們犯罪的娛樂,或參與他們的活動,令他們以為基督徒跟他們沒有兩樣。

本段也可應用於宗教信仰上,一個忠心跟從基督的人,必不希望加入一個接受未信者作會友的教會。

由本節至16節談論生活上所有重要的關係:義與不義描述整個道德操守的範圍。光明和黑暗指對神的事情的領悟。基督和彼列指主權的範圍,即一個人以什麼人或事作他生命的主宰。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指信心的範圍。神的殿和偶像指人的敬拜,義和不義不可能相交,那是道德的兩個極端。光明和黑暗也不能相通,當光明進入了房間,黑暗便被攆出去了,兩者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

六15 彼列一名指「無用」或「邪惡」,這裡是惡者的名字。基督和撒但可以和平共存嗎?明顯是不可以的。信主的和不信主的也沒有相交意圖,這樣做就是叛逆主。

六16 偶像跟神的殿毫不相干,既是這樣,基督徒又怎能與偶像交易呢?因為他們都是永生神的殿,這裡偶像當然不單指雕刻的偶像,也包括任何把我們的心靈與基督相隔的東西。可以是金錢、享樂、名譽或物質。使徒保羅從出埃及記二十九章45節,利未記二十六章12節,以西結書三十七章27節等經文得著大量證據,證明我們是永生神的殿。

鄧尼說:“保羅期望基督徒象猶太人一樣,認真地保持神的殿聖潔不受玷污,那殿就是我們。現在他說我們要使自己不受世界玷染。

六17 監於上述各點,保羅挑戰聖徒要出來。他引述以賽亞書五十二章11節,這些是神給子民的清楚指示,叫他們從邪惡中分別出來。基督徒要為罪人提供補救方法,並不是要站在他們中間,成為他們的一份子。神的方法是出來。毫無疑問,本節中不潔淨的物所指的主要是異教的世界,但也可指各種形式的邪惡,如商業上、社會上和宗教上的。

本節不應用來支持信徒彼此劃分,聖經常勉勵基督徒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六18 為遵從神的話而把一些多年的連繫切斷,對基督徒來說常是困難的。神在本節似乎預料有這樣的困難,他在第17節已經說:「我就收納你們」,現在他再補充說:「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與基督一同站在邪惡的陣營以外,所得的報酬是在一種新而更親密的形式下與父相交,這並不表示我們聽從神的話便可成為神的兒女,而是我們這樣行便顯明自己是神的兒女,並且經歷作神兒女的喜樂,那是以前沒有經歷過的。 「真正從罪分別出來的福氣。最少是得以與偉大的神自己有榮耀的相交。」


今天在自由派和新正統派教會中間的福音派基督徒面對很多問題,他們不斷地問:「我應該怎樣做?」神的答案就在這裡,他們應離開那群體,因為主耶穌並沒有被尊敬,也沒有被高舉為神的愛子和世人的救主,他們在這群體以外,比在以內能夠完成更多的事。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哥林多後書第五章

12:1 我自誇固然無益,但我是不得已的。如今我要說到主的顯現和啟示。
12:2 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裡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 神知道。)
12:3 我認得這人;(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都不知道,只有 神知道。)
12:4 他被提到樂園裡,聽見隱祕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
12:5 為這人,我要誇口;但是為我自己,除了我的軟弱以外,我並不誇口。
12:6 我就是願意誇口也不算狂,因為我必說實話;只是我禁止不說,恐怕有人把我看高了,過於他在我身上所看見、所聽見的。
12:7 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
12:8 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
12:9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12:10 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12:11 我成了愚妄人,是被你們強逼的。我本該被你們稱許才是。我雖算不了甚麼,卻沒有一件事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
12:12 我在你們中間,用百般的忍耐,藉著神蹟、奇事、異能顯出使徒的憑據來。
12:13 除了我不累著你們這一件事,你們還有甚麼事不及別的教會呢?這不公之處,求你們饒恕我吧。
12:14 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們那裡去,也必不累著你們;因我所求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財物。兒女不該為父母積財,父母該為兒女積財。
12:15 我也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費力。難道我越發愛你們,就越發少得你們的愛嗎?
12:16 罷了,我自己並沒有累著你們,你們卻有人說,我是詭詐,用心計牢籠你們。
12:17 我所差到你們那裡去的人,我藉著他們一個人佔過你們的便宜嗎?
12:18 我勸了提多到你們那裡去,又差那位兄弟與他同去。提多佔過你們的便宜嗎?我們行事,不同是一個心靈(或譯:聖靈)嗎?不同是一個腳蹤嗎?
12:19 你們到如今,還想我們是向你們分訴;我們本是在基督裡當 神面前說話。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事都是為造就你們。
12:20 我怕我再來的時候,見你們不合我所想望的,你們見我也不合你們所想望的;又怕有紛爭、嫉妒、惱怒、結黨、毀謗、讒言、狂傲、混亂的事。
12:21 且怕我來的時候,我的 神叫我在你們面前慚愧,又因許多人從前犯罪,行污穢、姦淫、邪蕩的事不肯悔改,我就憂愁。



在基督審判的光中活著(五1~10)

下文跟上文有密切的關係。保羅已談到他現今所受的痛苦和窘迫,並擺在他前面那將來的榮耀。他面對著死的問題。本段是聖經中較詳盡地提到死的經文,並談到基督徒與死的關係。

五1 使徒保羅在本節談到我們現在這必死的身體,說這是我們在地上的帳棚。帳棚並不是永久的居所,而是客旅隨行的居所。

他談到死亡時,說是拆毀這帳棚。人死的時候是帳棚被拆毀。身體葬在墳墓裡,信徒的靈魂則歸到主那裡去。

保羅開始本章時談到他的確據,即他地上的帳棚要拆毀了(由於前一章所提到的受苦),他知道他必得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注意帳棚與房屋的分別。暫時的帳棚拆毀了,卻有一所新的、永存的房屋在天上為信徒預備好了。這是神所造的房屋,意指神是把房屋賜給我們的那一位。

再者,這房屋並不是人手所造的。保羅為何這樣說?我們現今的身體也不是人手所造的,他為何要強調我們將來榮耀的身體不是人手所造的呢?答案是不是人手所造指「不屬乎這世界」。希伯來書九章11節說得很清楚,經文說:「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屬乎這世界的。」保羅在本節所說的是,縱然我們現今的身體適合地上的生活,我們將來榮耀的身體卻不屬乎這世界。將來的身體是為天上的生活而特別設計的。

保羅又指出信徒將來的身體是天上永存的。這身體不再有疾病、腐朽和死亡,而是永遠存在於天家裡。

本節似乎指到信徒在死去那一刻便從神手中接受這房屋,但事實並非如此。信徒在基督再來迎接他的教會之前不會得到這榮耀的身體(帖前四13~18)。在信徒身上發生的事是這樣的:信徒離世的時候,靈魂會到基督那裡去,在那裡享受天上的榮耀。他的身體則葬在墳墓裡。主再來時,塵土會從墳墓中起來,然後神把它造成一個新的榮耀的身體,與靈魂再次合一。在離世至基督為聖徒再來的時候之間,信徒可以說是處於一種靈魂與身體分離的狀態。然而這並不表示他不能完全意識到天上各種喜樂和福氣。他是有知覺的!

結束本節的註釋之前,在此要提到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一句的三種主要解釋:

1.天堂本身。

2.死亡與復活之間一種處於中間狀態的身體。

3.榮耀的身體。

這房屋不可能是天堂本身,因為經文說那是在天上和「從天上來」(五2)永存的房屋。至於說是處於中間狀態的身體,聖經從來沒有提到這樣一個身體。此外,這不是人手所造的房屋,而是永存於天上的,因此不會是處於中間狀態的。第三個觀點――那房屋是榮耀的複活身體――似是正確的答案。

五2 我們活在現今這必朽壞的身體裡常常嘆息,因為這身體限制了、防礙了我們屬靈的生活。我們極渴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使徒保羅似乎要在本節把象徵從帳棚轉移至衣服。有解釋說由於保羅是織帳棚的,所以知道與帳棚相似的物料可用作衣服。無論如何,顯然他是渴望得著榮耀的身體。

五3 本節中的赤身是什麼意思?是否指一個人未得救,因而在神面前沒有得到公義的遮蓋?是否指一個人雖然得救了,卻在基督審判台前得不到獎賞?是否指一個已得救的人在死亡至復活之間沒有身體,而赤身是指他身體與靈魂的分離?

筆者認為這是指身體與靈魂的分離或沒有身體。保羅說他的切望並不是死亡及其後那身體靈魂分離的狀態,而是主耶穌基督的再來,到時所有已死的人都得到榮耀的身體。

五4 我們在第3節的註釋要靠本節來支持。使徒保羅說我們在這現今世上的帳棚裡嘆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換句話說,他不是期待死後與被提之間的狀態,那並不是信徒理想的盼望,理想應是被提的時候,信徒要得著一個不會朽壞、不會死亡的身體。

五5 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神,他的目的是我們的身體得贖。這是他為我們而設立榮耀計劃的高峰。現今我們是靈魂得贖,但到時我們的身體也同樣得贖。試想想──神創造我們時已有了這目標──榮耀的狀態──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我們怎樣能夠肯定我們必得著榮耀的身體?答案是他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正如前文已解釋的,每位信徒都有聖靈的內住,是要證明神給所有信徒的應許都要實現。他是那將要成就之事的憑據。聖靈本身是一個憑據,證明神既已賜給我們一部分,將來我們必得著全部。

五6 就是這些美事的確據叫保羅時常坦然無懼。他知道他仍是住在身內,便是與主相離。這並不是保羅看為理想的狀況,但若是他能在這裡服侍基督,叫神的子民得幫助,他仍是願意的。

五7 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足以證明我們是與主相離。我們從沒有用肉眼凝望過主。我們只是憑信心見過他。我們仍是住在身內,生命就不比親眼見主那麼親密了。

五8 本節重拾第6節的思想,並把它完結。保羅既看見那擺在他前面的有福盼望,便坦然無懼。並且他能夠說,他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他有著貝納德稱為「思天家病」的症狀。

本節好像跟保羅前一句話相矛盾。在前數節,他一直期待著榮耀的身體,但現在他說他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即是他更願意處於死後和被提之間的身體靈魂的分離狀態。

這裡並沒有矛盾。基督徒有三種可能的狀態,只是有一個是他們最喜歡的。他們有現今在世肉身之內的生命;有死後與主再來之間靈魂與肉體分離的狀態??但靈與魂可以有意識地享受與基督同在;最後,是救恩的高峰,主耶穌再來時,我們要得著榮耀的身體。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指出,第一階段是好的,第二階段比第一階段更好,而第三階段最好。

五9 信徒應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雖然人的救恩不在乎行為,但將來所得的賞賜則與他對主是否忠誠有直接的關係。信徒應常常謹記,得救在乎信心,賞賜在乎行為。他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卻不在乎行為,但得救以後,他們應努力行善,這樣便可得著賞​​賜。

留意保羅無論是住在身內,還是離開身外,都盼望得主的喜悅,意思是他在世的事奉,是為了討主喜悅,無論他仍在世上,還是站在基督的審判台前。

五10 我們要討主喜悅的一個動機是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事實上,我們不單是站在那裡,更是要顯露出來。新英語聖經準確地說:「我們眾人都要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把我們的生命揭露展示出來。」我們坐在醫生的診症室裡是一回事,接受他的X光線檢查又是很不同的另一回事。在基督台前,我們服事基督的生命將要如實地展示出來。到時要審查的不單是事奉的量,還有事奉的質,甚至是激勵我們去事奉的動機。

雖然悔改後,我們仍會犯罪,影響我們的事奉,但在這嚴肅的時刻,基督不會審判信徒的罪。這些罪的審判已在二千年前進行了,當時主耶穌背負著我們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他已為我們完全還清了罪債,因此神不會再審判那些罪(約五24)。在基督台前要受審的是我們對主的事奉。那審判並不關乎得救與否;得救已是一個確定的事實。到時的判決是關乎我們得到或失去賞賜。

保羅在事奉上問心無愧(五11~六2)

五11 一般對本節的解釋是,由於保羅知道神對罪之審判的可怕,以及地獄的可怖,因此他到處勸人接受福音。雖然這樣說是對的,但相信並非這段經文的主要解釋。

保羅談到主在未信的人是可怕的,並不及他提到主的可敬可畏;他就是因此而努力服事主並討主喜悅。在神面前,使徒保羅知道他自己的生命是坦然的。但他也希望哥林多信徒知道他在福音事工上的忠誠。因此,他實際上是說:

我們既知道主的可畏,便勸人相信我們是忠心而誠實的基督工人。但無論能勸服人與否,我們在神面前都是顯明的。我們盼望這在你們哥林多信徒的良心裡也是顯明的!

這解釋似最切合本段的背景。

五12 保羅馬上想到他剛才所說的,可能被誤解為自誇。他不希望任何人以為他樂於這樣做!因此他補充說,我們不是向你們再舉薦自己。這並不表示他曾向他們舉薦自己,只是有人一而再地這樣控告他。他在此是想使他們不再有這種觀念。

那麼,他為何這樣花費唇舌為其事工辯護?保羅的答案是:「乃是叫你們因我們有可誇之處,好對那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囗的人,有言可答。」他並不喜歡舉薦自己。他知道在哥林多的聖徒中,有假師傅正在尖刻地批評他。他希望信徒知道怎樣回應這些針對他的攻擊,因此他為信徒提供資料,以致他再受抨擊時,他們知道怎樣替他辯護。

他描述他的批評者為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囗的人(比較撒上一六7)。換句話說,他們只有興趣看人的外表,而不看內心的真誠。他們看重外在的表現或善辯或表面的熱誠​​。 「對形式主義者來說,外在的表現就是一切,內心的真誠卻毫不重要。」(選錄)

五13 本節似乎暗示有人曾指責使徒保羅是癲狂的,是狂信者,或是精神錯亂了。他不否認他是活在一種鄧尼稱為「屬靈興奮」的狀態中。他只是說,他若果顛狂,是為神。他的批評者認為是瘋狂的行為,實際是他全心為主所致。他為了神的事而熱心。另一方面,他若果謹守,就是為了哥林多的信徒。總而言之,本節是說保羅的行為可從兩方面來解釋:那是為神而發熱心,或為了信徒的好處。在兩種情況下,他的動機都不是自私的。批評他的人可以這樣自誇嗎?

五14 研究保羅生平的人,沒有不驚訝他為何能夠這樣不眠不休不自私地事奉。他在這裡──保羅書信中一段最偉大的經文──提供了答案: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這里基督的愛是​​指基督給我們的愛,還是我們對基督的愛?毫無疑問,那是指基督給我們的愛。我們懂得愛的唯一理由是基督先愛我​​們。他的愛激勵我們、推動我們,就如我們在逛年宵的人叢中被推著走一樣。保羅默想著基督奇異的愛時,他不能自己,像被推著走一樣要事奉這位奇妙的主。

既是替眾人死,耶穌便作了我們的代表。他受死的時候,我們眾人──在他裡面──就都死了。正如亞當的罪成為其後裔的罪,基督的死,同樣也成為那些相信他的人的死(羅五12~21;林前一五21、22)。

五15 使徒保羅的論點是無法反駁的。基督替眾人死了。他為何要替眾人死?就是為了叫那些藉著信靠他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他而活。救主為我們受死,不是為了使我們可以繼續按我們的意思活在自私而不足取的生活中。他為我們死,是叫我們甘心樂意地為他而活。鄧尼解釋說:

基督為我們死,在愛中為我們成就了大事,以致我們可以屬乎他,永遠只屬乎他。使我們成為屬他的人是基督受死的目的。

五16 也許保羅在這裡是重提第12節。他形容批評他的人是一些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囗的人。現在他重申這題目,指我們來到基督面前,就是新造的人。從今以後,我們不再用屬血氣、屬地的方法,根據外表、人的薦信或種族來判斷別人。我們看每一個人都是基督為他受死的寶貴靈魂。他補充說,雖然他也曾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即看他只是一個人,但保羅現在不再這樣認識他了。換句話說,看基督為拿撒勒村里、鄰家的一個人,甚至是世上的彌賽亞,這是一回事;而看他為現今在神右邊那榮耀的基督,又是頗不相同的一回事。我們今天透過主耶穌在聖經的啟示來認識他,跟他當代單按外貌認識他的人相比,我們對主的認識就來得更親切、更真實了。

史大衛評論說:

雖然使徒保羅曾跟猶太人一起盼望一個世俗的彌賽亞,但他現在已得以高瞻遠矚。在他來說,基督是那位複活得榮耀的救主,不是按著肉體,而是按著心靈而得知;不是透過歷史傳統,而是透過現今生命的相交。

五17 若有人在基督裡,即得救了,他就是新造的人。悔改歸主之前,人也許會根據人類的標準來評論別人。但現在一切都已改變了。舊的判別方法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本節經文是初信者所喜愛的,也常在個人見證中引述。有時斷章取義地引述,會給人一個錯覺。聽者很容易會以為一個人得救後,一切舊習性,一切罪惡的思想和淫相都會永遠消失,生活中的一切都會實實在在變成新的。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本節所形容的不是信徒的行為習慣,而是他的身分。留意經文說若有人在基督裡。在基督裡是整段的鑰詞。在基督裡,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可是,「在我裡面」,這一切仍未是完全真實的!然而,當我的基督徒生命成長時,我就決意在言行上愈來愈跟我的身分相符。有一天,當主再回來時,兩者便可以完全一致了。

五18 一切都是出於神。他是一切的源頭和創造者。人並沒有可誇的。這位神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這著名的與神和好的聖經教義可見於《新簡明聖經字典》:

藉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代死,神在恩典中把因罪引起的、神自己與人之間的鴻溝除去了,使萬物透過基督,可以蒙他喜悅。信徒透過基督的死,已經與神和好了,成為聖潔、沒有瑕疵,無可指摘的(新造的人)。基督活在世上時,神是在基督裡,使世人與自己和好,不把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但現在神的愛已在十字架上完全彰顯出來了,見證已遍及全球,懇求世人與神和好。這一切的目的是神可從人身上得到喜悅。

五19 與神和好的職事,這裡解釋為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的信息。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理解這句話,兩者都是合乎聖經的。首先,我們可看神在基督裡是指主耶穌基督的神性。這肯定是真確的。但我們也可看其意思為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換句話說,神是在叫世人與他和好,但他是透過主耶穌基督的位格來做的。

無論我們接受那一個解釋,事實顯而易見,就是神正活躍地藉著除罪來消除自己與人類之間的隔離。神並不需要和解,但人卻需要與他和解、和好。

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初次閱讀時,本節似乎談到普世的救恩,即透過基督的工作,所有人都已得救。但這說法跟聖經其它經文並不一致。神確實已提供一個方法,使人的過犯不再歸到自己身上;這方法雖然人人都可使用,但只有在那些在基督裡的人身上才有效。未得救的人的過犯必定歸給他們,但這些人接受信靠主耶穌為救主那一刻,便得以在基督裡被看為義,罪過得以塗抹。

除了和好的工作之外,神又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他的僕人。換句話說,他已賦予他們奇妙的權利,把這榮耀的信息傳給各地所有的人。他並沒有把這麼神聖的任務賜予天使,而是賜予貧窮、軟弱的人。

五20 使徒保羅在前一節說神已將和好的信息交託給他,並差他到各處把這信息傳與世人。從本節至六章2節,我們讀到的可說是和好之話語的概要。換句話說,保羅是讓我們得聞他飄洋過海、穿州過省,向未得救的人傳講的信息。我們必須留意一點,保羅在這裡並不是勸哥林多信徒與神和好,他們已經是在主耶穌裡的信徒了。他是告訴哥林多信徒說,那就是他到處向未信者傳講的信息。

大使是一個國家的代理人,他在外地代表著本國的君王。保羅常談到基督徒的職事是一個尊貴的呼召。他在這裡把自己比作使者,由基督差派到我們所在的世上。他是神的發言人,神藉他勸世人。對一位使節來說,這說法似乎頗為奇怪。我們一般不會認為使節要勸人,然而,那就是福音的榮耀;在福音中,神實際上是曲著膝,帶著淚眼來懇求人與他和好。若有任何敵意,那隻是在於人的方面。神已把他自己和人之間相交的障礙除去了。主已作了他所能作的。人必須放下叛逆神的武器,停止他們固執的頑抗,並且必須要與神和好。

五21 本節給我們提供了與神和好的教義基礎。神怎樣使和好成就?他怎能接受到他面前來悔改相信他的罪人?答案就是主耶穌已有效地處理了人整個罪的問題,因此我們現在可以與神和好。

換句話說,神使基督替我們成為罪──基督並不知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

我們必須小心任何指稱主耶穌基督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本身實在​​成為了罪的說法。這種見解是錯誤的。我們的罪是擱在他身上,但卻不是在他裡面。這事的實情是神使他成為代替我們的贖罪祭。我們信靠主,神便看我們為義的。律法的要求已由這位代贖者完全滿足了。

這位不知罪的竟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這不知義的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這是何等寶貴的真理。神賜下這樣無限的恩典,實在沒有任何話語足以感謝他。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哥林多後書第四章

4:1 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
4:2 乃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 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好在 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
4:3 如果我們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滅亡的人身上。
4:4 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 神的像。
4:5 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
4:6 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 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 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4:7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 神,不是出於我們。
4:8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
4:9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4:10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4:11 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4:12 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
4:13 但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
4:14 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面前。
4:15 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 神。
4:16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4:17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4:18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清楚地傳講福音的責任(四1~6)

四1 在第四章頭六節裡,保羅強調基督的每一個僕人都有神聖的責任去將福音信息表明出來。我們不應用帕子蒙著福音,不應把任何東西隱藏或神秘化。所有信息必須清楚、忠實和真誠。

保羅一直談到神怎樣奇妙地使他成為新約的僕人。他現在從這一點開始討論這思想線。既知道基督徒職分有極大的尊嚴,象保羅這樣的人就不會喪膽。當然在基督徒的事奉裡,有許多叫人失望沮喪的事情,但主在每一次有需要時,總會給予憐憫和恩惠。因此,無論什麼事情叫人多麼沮喪,鼓勵往往比沮喪更大。

保羅不喪膽。面對一些似乎不能超越的障礙,保羅不會懦弱退縮,而是勇敢地面對。

四2 費廉思的意譯給本節加上了色彩:“我們不會說把戲,不會行詭詐,不會不誠實地竄改神的話。我們將真理表明,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

無疑保羅又再想起那些滲入了哥林多教會的假師傅。他們的方法常與邪惡的勢力相同,就是無恥地誘人犯罪,狡猾地欺瞞真理,使用詭辯,和在神的話語中攙假。至於不謬講神的道理,保羅無疑是指這些人最喜愛的遊戲――意圖把律法和恩典混淆。

使徒保羅所用的方法很不相同。聖經說他只將真理表明出來,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將真理表明出來可以有兩種形式。用坦白、可了解的態度直述真理,就是將真理表明出來。我們若在生活上,在別人面前活出真理,讓他們從我們身上了解真理,這也是在表明真理。保羅同時用了這兩種方法。他傳講福音,他在自己的生活上也順從福音。他這樣做,便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

四3 使徒保羅一直在說他極關心如何把神的真理向人表明。他既教導人,自己也去實行。對一些人來說,福音若是蒙蔽的,那肯定不是神的錯,而保羅也希望不是他的錯。然而,他知道在他寫這信時,也有人不能了解真理。他們是誰?就是那些滅亡的人。他們為何這樣受到蒙蔽?答案可見於下一節。

四4 撒但是那罪犯。他在這裡被稱為這世界的神。他用帕子把不信者的心眼矇蔽了。他使​​他們長久留在黑暗中,免得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使他們得救。

在我們的宇宙中,太陽長遠是照耀著的。我們並非常常見到陽光,因為太陽和我們之間有東西在阻隔著。福音的光常是照耀著的。神常常設法照耀人的心。可是撒但將很多不同的障礙放在不信者與神之間。那可能是驕傲、反叛、自義、或許多林林總總的事情。這些事情都防礙福音的光照耀人心。撒但就是不希望人得救。

這福音與基督的榮耀有關。保羅在這裡向信徒表明的並不是那位拿撒勒的木匠。那不只是兩手伸開,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而是受死、埋葬、復活,現今在天上神右邊的主耶穌基督。他是信徒相信的對象――天上榮耀的神子。

四5 在本節中,我們看見傳道者最壞的和最好的講題。最壞的講題是自己,而最好的講題是主耶穌基督。

顯然猶太派基督徒慣於傳講他們自己。保羅遠離這一群人。他不會費時在這樣沒有價值的講題上。他的主題是基督耶穌為主。他努力把人帶到一個地方,在那裡他們願意向耶穌基督跪拜,並且向他表敬意,以他為他們生命的主。

使徒保羅介紹他自己和同伴是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的。這樣,他們有效地把自己和同工隱藏在背景裡。他們只是僕人,準備以任何方法把人帶到主耶穌面前。

四6 保羅在本節把罪人的悔改與創世時照耀的光作一比較。

起初神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他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一3)。

這裡保羅是說那起初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那是多麼美妙。起初創世時,神吩咐光照出來。在新的創造裡,神自己卻親自照在我們心裡。這是何等與人靠近!

創世記第一章前部分描繪創世時的圖畫。神起初創造的人是無罪的。可是罪進入了世界,並帶來了黑暗。

福音被傳講時,神的靈運行在人心裡,正如他起初創世時運行在淵面上。

然後,神光照這人的心,讓他看見他是一個有罪的人,他需要一位救主。 「創世記中物質世界的創造以光開始,屬靈的創造也一樣。神藉聖靈『光照我們的心』,屬靈生命便開始了。」(選錄)

本節繼續解釋為何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這句似乎顯出神的目的只是讓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達秘的新譯本建議一個有意思的改變:「使神的榮耀顯在耶穌基督面上的知識光照出來。」換句話說,神光照我們的心並非單為給我們知識,而是藉著我們這些知識能光照別人。 「我們並不是祝福的終點,而是賜福的媒介。」(選錄)

這說法的例證可見於保羅自己的生命。在往大馬色的路上,神光照在他心中。他知道他所恨惡的那位,以及他以為已葬在猶太墓中的那位,是那榮耀的主。從那時起,他便往各處傳揚那知識之光,就是認識那顯在耶穌基督面上的神的榮耀的光。

有屬天指望的瓦器(四7~18)

四7 論述了講明福音信息的責任後,使徒保羅在此想到受託傳揚這奇妙福音的人。經文中的寶貝是指榮耀的福音信息。另一方面,瓦器是指人脆弱的身體。兩者有著極大的對照。福音像一顆美鑽,每一個角度都閃爍著光芒。細想這樣一顆美鑽竟然交託給如此脆弱易碎的瓦器!

  破爛瓦器,其貌不美
  內藏珍寶,誰能想到?
  屬天寶藏,綻發光芒――
  地上聖徒,彰顯基督!

  脆弱器皿,載著珍寶,
  歷代以來,眾所期待,
  慷慨之手,賜下豐盛,
  神的厚禮,獨生愛子!

  地上聖徒,倒空謙卑,
  不受注意,不被知道,
  作神器皿,聖潔器皿,
  充滿基督,唯獨基督!

  勿讓泥土,遮蓋榮耀,
  勿讓自我,防礙光照,
  傳講基督,奇妙故事
  軟弱瓦器,充滿主榮耀!

  ~伯芬

神為何把這寶貝放在瓦器裡?答案是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神不希望人使用人類的方法,而是用他自己偉大的能力。因此他刻意把福音信息交託給軟弱,並且常是不標致的人。所有讚美和榮耀必須歸給創造主而不是受造物。

  心裡暗自喜樂,
  主所託付任務,過於我所能作,
  如此一來,若做得好,
  讚美歸神,不歸於人。

  ~曉頓

朱偉慈說:“若瓦器奪去寶貝的榮耀,首飾盒比其上的珠寶更引人注目,那必定是出了岔子。若圖畫比畫框次要,若宴會中的器皿取代了食物,那便是一個錯誤的用意。若「優越的能力」是出自我們,而不是出於神,我們的基督徒事奉便有危險。這等超卓是短暫的,如草一樣瞬間便枯毀,被遺忘。 ”

保羅寫本節的時候,顯然正想著士師記第七章的事件。士師記記載基甸的軍隊只帶備號角、空瓶和瓶內藏著的火把。軍隊見了暗號,便要吹角,並打破手中的瓶。瓶子打破後,火把的光便照亮,嚇倒敵人。敵人以為基甸有一大隊軍隊,而不是只有三百人。保羅要指出的是,正如在基甸的事件裡,惟有軍隊把瓶子打破,光才會照耀出來;在福音來說,道理也一樣。只有當這人的工具被打破,服從主,福音才得以透過我們照得光亮。

四8 使徒保羅隨即解釋說,由於珍寶放在瓦器裡,看來好像是打敗了,但另一方面卻是永恆的勝利。外表看來脆弱的,但實際上卻有不能比擬的力量。他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意思是他長期受到敵人和困難的厄制,但卻不完全受阻,仍可自由傳講信息。

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保羅從人的觀點看,常不能知道他所遇到的困難可有什麼解決方法,然而主從不讓他失望。保羅從來不朝著沒有出路的死胡同走。

四9 遭遇逼迫,卻不被丟棄。有時,他感到敵人已在門外,但主從不丟棄他,使他落在敵人手中。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意思是保羅多次被打至重傷,但主總是把他扶起,並帶著榮耀的福音信息離去。

《聖經新釋》把第8節和本節改寫為:「被包圍,但不至寸步難行;不知如何是好,但不至完全絕望;遭人迫害,但沒有為神所丟棄;常常跌倒,但從沒有給打敗。​​

我們也許感到疑惑,主為何容許他的僕人遭遇這樣的試驗和試煉。我們會認為主若使保羅事事順利,他會服事得更好。但這段經文所說的卻相反。按著他奇妙的智慧,他認為讓僕人受疾病、痛苦、患難、逼迫、困難、危難之苦,是合宜的。這一切都為要打破瓶子,讓福音的光照耀得更明亮。

四10 神僕人的生命常帶著死。就像主耶穌活在世上時,常遭遇患難和逼迫,因此那些跟隨他腳踪的人,也會受到相同的待遇。但那並不表示戰敗。那是得勝的道路。我們每天受死,別人便得蒙賜福。

惟有這樣,耶穌的生命才能在我們身上彰顯。耶穌的生並不單指他在世上作為人的生命,也指他現今在天上作為高升之神子的生命。基督的肉身今天不再在世上,世人怎可看到基督的生命呢?答案是當我們基督徒在事奉中受苦,基督的生命就得以顯明在我們身上。

四11 這個從死得生的觀念在本節中延續。這是我們得以存在的最深奧的原則。我們所吃的肉類是因有牲畜之死,而我們賴此肉得以存活。在屬靈的範圍裡也一樣。 「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籽。」教會愈受逼迫、患難、擊打、追捕,基督信仰就愈得以廣傳。

然而,我們很難接受這現實。當神的僕人受迫害,我們一般會看這等事情為悲劇。實際上,那是神正常的處理手法,而不是一件例外的事件。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是神所用的方法,為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四12 保羅在此概括他上述的言論,提醒哥林多信徒,他們得以生,是因為他長期受苦害。保羅為了能帶著福音到哥林多去,要忍受難以言喻的困難。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他們信靠了主耶穌,並得著永恆的生命。保羅肉身受苦和蒙受損失,對其它人來說卻是屬靈的得著。羅伯遜說:「他的死,是叫那些他所服侍的人得益處。」

每當患病,我們總會向主呼求,求他把我們從病痛中救拔出來,好能事奉他。也許我們有時應為生命中的患難,並為疾病中的榮耀感謝神,因為在那時基督的能​​力要臨到我們的身上。

四13 使徒保羅一直談到我們這個受託傳福音的器皿是軟弱易碎的。那麼,他的態度是怎樣的?他是否受挫、失望、沮喪?答案是「不」。信心使他能繼續傳揚福音,因為他知道在困苦的背後有難以言喻的榮耀。

在詩篇一百一十六篇10節,詩人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詩人信靠主,因此他所說的是出自他那深藏心底的信。保羅說他也是如此。他上述的講論是出自與詩人相同的信心的靈。保羅說:「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

保羅所遭遇的患難和逼迫沒有使他閉囗。那裡有真誠的信心,那裡就有信心的表達。信心怎能沉默不語?

  你若信靠基督,
  必須傳講他名;
  縱要降卑如塵,
  你若愛他,傳吧。

  你若相信耶穌,
  你若接受救主,
  惟恐聖靈擔憂,
  莫遲疑,傳吧。

四14 我們若感到奇怪,保羅為何當遭遇危險,甚至性命堪虞,信心也不動搖。答案就在本節。這是他能無懼地傳講基督信息的秘竅。他知道生存並不是一切。他知道所有信徒都有復活的確據。那叫主耶穌復活的神,也必叫使徒保羅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他與哥林多信徒一同站在神面前。

四15 既深信自己必然復活,使徒保羅便願意忍受各種困難。他知道這等受苦有雙重的結果。受苦使哥林多信徒多得恩惠,因而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這兩個動機激勵保羅放膽說話和行事。他關心的是神的榮耀和信徒蒙賜福。

保羅知道他受苦愈多,神的恩惠就更豐富地賜給別人。得救的人愈多,向神獻上的感謝就更多。感謝愈多,神所得的榮耀也愈多。

《當代聖經》的意譯似乎捕捉到本節的神髓:“我們所遭受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使更多的人蒙恩,又獻上感謝,感謝愈加增,歸與上帝的榮耀也就愈多了。”

四16 保羅在上文解釋他為何願意忍受各種痛苦和危險,原因就是他面前有復活的盼望。所以他不喪膽。雖然一方面肉體不斷衰壞,但另一方面靈裡卻不斷更新,使他能在各種逆境中繼續下去。

外體的毀壞已毋須加以解釋或說明。這情況在我們身體上是明顯的!而保羅在此感到喜樂,是因為神每天為他的事奉加添力量。因此,正如意大利雕刻家米開蘭基羅所說:「大理石愈虧損,雕像就愈顯出美態。」

艾朗賽解釋說:“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的身體每七年便經歷一次完全的改變……然而,我們仍自覺是同一個人。我們的個性年復一年,並不會改變,那將要來的更大的改變也一樣。這生命好像那尚在幼蟲階段的蝴蝶一樣。”

四17 讀過使徒保羅所忍受那可怕的苦難之後,我們也許不能理解,為何保羅稱這為至輕的苦楚。從某個意義來說,這些苦楚並不輕,相反是痛苦和殘酷的。

解釋就是這在於保羅所作的比較。這些苦難本身可能是沉重的,但與面前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比較時,就是至暫至輕的。此外,這至輕的苦楚也是至暫的,而榮耀卻是永遠的。我們從現世的苦楚所學到的功課,會為那將要來的世代帶來豐碩的果實。

莫爾赫觀察到:「我們在世時有一點喜樂進入我們的心,到那時我們卻要進入喜樂里去。在這裡只是三數點滴,在那裡卻是大海汪洋。」

正如馬爾舒指出,本節中有一個金字塔,它不但不會叫爬山者感到疲累,反會為他的靈帶來難以言喻的安息和舒泰。

榮耀
重的榮耀
永遠重的榮耀
永遠極重的榮耀
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四18 本節中的見不單是指肉眼所見,更指人視某一件事為重要的觀念。至於那所見的事,並不是人存在的目標。此處說所見的事主要指保羅所面對的困難、試煉和痛苦。這些只是保羅事工中偶發的事;而保羅的大目標是那不見的,可能包括基督的榮耀,信徒所蒙的祝福,和基督忠心的僕人在基督台前要接受的獎賞。


朱偉慈評論說:“第一種看見是視力,第二種看見是洞察力。第一種視力是屬血氣的,第二種視​​力是屬靈的。第一種辨識所需要的是智力,第二種辨識所需要的是信心……在新舊約聖經中,視力與洞察力的對比不斷出現在我們面前。聖經各處都教導我們要認識前者的貧弱與缺乏,以及後者的豐富和寬廣。 ”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哥林多後書第三章

3:1 我們豈是又舉薦自己嗎?豈像別人用人的薦信給你們或用你們的薦信給人嗎?
3:2 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裡,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
3:3 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 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
3:4 我們因基督,所以在 神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
3:5 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 神。
3:6 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或譯:聖靈)是叫人活。
3:7 那用字刻在石頭上屬死的職事尚且有榮光,甚至以色列人因摩西面上的榮光,不能定睛看他的臉;這榮光原是漸漸退去的,
3:8 何況那屬靈的職事豈不更有榮光嗎?
3:9 若是定罪的職事有榮光,那稱義的職事榮光就越發大了。
3:10 那從前有榮光的,因這極大的榮光就算不得有榮光了;
3:11 若那廢掉的有榮光,這長存的就更有榮光了。
3:12 我們既有這樣的盼望,就大膽講說,
3:13 不像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
3:14 但他們的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
3:15 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
3:16 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
3:17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
3:18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


保羅的薦書(三1~5)

三1 在二章17節的下半,保羅用了四個清楚的語句來描述他的事工。他知道有些人,尤其是批評他的人,會覺得他在稱讚自己。因此,他以一個問句開始本章,他說:「我們豈是又舉薦自己麼?」他說又並不表示他先前曾舉薦自己。只是有人指控他這樣做,現在他預期有人又再這樣控告他。

豈象別人,用人的薦信給你們,或用你們的薦信給人麼?保羅說的別人是指二章17節提到的假師傅。他們帶著薦信來到哥林多,也許是從耶路撒冷帶來的。極可能在他們離開哥林多的時候,也會帶同哥林多教會的薦信。初期教會信徒從一處到另一處去的時候,往往會帶同薦信。保羅在本節並非要阻止這種做法,而是巧妙地指出這些假師傅只能用這些信來舉薦自己,否則,他們不能再拿出別的憑據!

三2 到哥林多來的猶太派基督徒質疑保羅的使徒權柄。他們否定他是基督真正的僕人。也許由於他們在哥林多信徒心中引起這疑問,以致哥林多信徒要求保羅下次來訪時,要帶同一封薦信。他已問他們是否需要這樣一封信。他到哥林多來的時候,他們豈不是異教的偶像崇拜者嗎?他豈沒有領他們相信基督嗎?主豈沒有給他哥林多人的寶貴靈魂,作為他使徒事工的印記嗎?這就是回應那質疑的答案。哥林多信徒本身就是保羅的薦信,寫在他們心裡,卻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在保羅的情況裡,一封白紙黑字的薦信是不必要的。哥林多信徒就是保羅所結的果子,而保羅則把他們銘記心中。不但如此,他們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指他們的悔改在整個地區裡,是人所共知的。眾人知道這些人有了改變,他們從偶像崇拜轉而至敬拜神,現在正過著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他們是保羅屬神事奉的明證。

三3 驟眼看來,本節似跟第2節相反。保羅曾說哥林多信徒是他的薦信,現在他又說他們是基督的信。在第2節,他說薦信是寫在他心裡;在本節下半,顯然基督把薦信寫在哥林多信徒心裡。這些矛盾如何協調呢?答案是保羅在第2節指出哥林多信徒是他的薦信,本節便給予解釋。也許我們把兩節經文連起來,便可看見當中的關係:「你們是我們的薦信……因為說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換句話說,哥林多信徒是保羅的薦信,因為眾人都清楚看見主已在他們生​​命裡施恩工作。他們明顯是基督徒。保羅既曾把他們領到主面前,他們便是他的薦信。這是說藉著我們修成的用意。在他們生命中作工的是主耶穌,但他是藉著保羅的工作去成就的。

保羅之敵人的薦信是用墨寫的,保羅的薦信則是永生神的靈寫的,因此是屬神的。墨當然會褪色、被塗擦和破壞,但神的靈寫在人心裡是永恆不滅的。保羅再補充說基督的信並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到哥林多來的人並不能看見基督的信刻在紀念碑上,或置於市場中央,因為信是寫在當地基督徒的心裡、在他們的生命中。

保羅把石版和心版作對照的時候,無疑他心裡也記著律法與福音的分別。當然律法是在西乃山上頒的,刻在兩塊石版上。但在福音之下,神透過寫在人心裡、恩典與愛的信息,得著人的順服。保羅稍後要詳細講誦這題目,因為他在這裡只略作暗示而已。

三4 我們聽見保羅滿有信心地談到他的使徒職分和主交付他的工作,可能會問:「保羅你豈能這樣確定地談到這事?」問題的答案就在本節。為使徒職分而辯護看來好像是自我誇獎,但他在本節否定這樣的說法。他說他的信心能站立在神面前,即他的信心能經得起神的細究。他對自己或自己的能力並沒有信心,但因基督,並在信徒生命中看見的基督的工作,他找到事工的明證。哥林多信徒生命中顯著的改變作了使徒保羅的舉薦。

三5 保羅在本節再一次否認他憑著自己便足以成為耶穌基督的使徒。他事奉的能力並非從裡面出來,乃是從上頭而來。使徒保羅並不會急著邀功。他知道若不是神使他有能力承擔這事工,就沒有任何事能得以成就。

舊約與新約之對比(三6~18)

三6 討論過自己的保薦和作工的資格後,保羅在這裡詳細地解釋他的事工本身。在以下一段經文裡,他把舊約(律法)與新約(福音)作一對比。他有充分的理由作這對比。在哥林多對他作出嚴厲批評的是猶太派基督徒。這些人意圖把律法與恩典混淆。他們教導基督徒要遵守某部分的摩西律法,好能完全被神接納。因此保羅在這裡要顯示新約是超越舊約的。他開始論到這題目時說,神使他勝任新約的執事。約就是應許、合約或聖約。舊約是神向摩西頒布的法律制度。在舊約下,人要順服才得到祝福。那是行為之約。那是神與人之間的合約。人若履行義務,神也會守約。但由於行為在於人,所以不能達致公義。新約就是福音。在新約下,神藉著耶穌基督代贖的恩典,立約要無條件地賜福與人。新約下每一件事都在乎神而不在乎人,因此,新約能成就舊約所不能達到的。

保羅指出幾樣有關律法與福音的對比。他在本節開始第一個對比,說: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許多解釋都認為本句的意思是,你若只看聖經外表、字面的字義,並按著字句去行,卻不服從整篇的精意,你所得的禍害比幫助更多。法利賽人就是一個例證。他們行什一奉獻一絲不苟,但對人卻沒有憐憫和愛心(太二三23)。雖然可以這樣「應用」本段經文,但那卻不是其解釋。本節的字句是指摩西的律法,而精意則是指神恩惠的福音。保羅說字句是叫人死的時候,所指的是律法的作用。不能遵守聖誡的人都受到律法責備。 「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三20)「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加三10)神從沒有意圖用律法叫人活。相反地​​,律法的目的是叫人知罪,和判定人的罪。新約在這裡稱為精意,那是舊約中之預表和影像的應驗。律法所要求但不能達到的,現在都由福音來成就。

戴偉舒扼要地說:「字句」叫人死可見於舊約時代開始時,三千人在西乃山被殺;精意叫人活則可見於五旬節聖靈降臨時,有三千人得救。

三7 本節和第8節繼續兩約的對照。使徒保羅在這裡詳細地對比那伴隨著律法之頒布的榮光和福音的榮光。榮光一詞在第三至四章出現了十七次。舊約被稱為用字刻在石頭上屬死的職事。這說法只可以指十誡。凡不能守誡的人都有被處死的可能(出一九13)。保羅沒有說律法的頒布並不帶有榮光,事實也並非如此。神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頒賜十誡,神的同在和能力是清楚可見的(出一九)。事實上,摩西站在山上與神相交後,他的臉也開始發光,反照著神的榮光。因而,以色列人因摩西面上的榮光,不能定睛看他的臉。他們定睛看著摩西便感到眩眼。但保羅加上一句很重要的話:這榮光原是漸漸退去的。這話的意思是摩西臉上耀眼的光芒並不是永久的。那隻是暫時性的榮光,是漸漸退去的。這裡的屬靈意義是舊約的榮光只是暫時的。律法有一個很明確的功用,就是要顯露罪。律法表明神那聖潔的要求,而在這意義上是榮耀的。但這榮耀要等到基督的時代才賜給人;基督是律法的成全,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羅一○4)。律法是影兒,基督是實體。律法顯明那將來的更美的事,而那些事要在世人的救主身上實現。

三8 若律法也有這榮耀的特質,那屬靈的職事,豈不更有榮光麼? 「屬靈的職事」指福音。神的靈引導著福音的傳講,跟著神又把這靈賜予那些接受救恩好信息的人。 「屬靈的職事豈不(將會)……」,英譯中這「將會」並不是指將來的時間,而是指一個無可避免的結果。若一個事實或景況存在,另一個事實便確實地「將會」出現。

三9 舊約在這裡稱為定罪的職事。定罪是舊約的結果。舊約律法把所有人定罪,因為沒有人可以守全律法。然而,當中也有榮光。律法在當時有一個實際的目的和用途。但稱義的職事,榮光就越發大了。何治說:「稱義的職事是彰顯公義的職事,人從而得稱為義,免於從律法而來的責備。」福音的榮光並不是肉眼所能看見的,而是用心靈去領悟的深遠的優點。各各他山的榮耀蓋過西乃山的榮耀。

三10 雖然從一方面看,律法是有榮光的,但與新約相比的時候,就算不得有榮光了。本節讓我們看見一個強烈的對比,說我們若把兩約並排,其中一個的榮光便蓋過另一個,即新約超越了舊約。羅伯遜說:「更大的榮光使那小的黯然無光。最少在一點上,舊約似是沒有榮光的,因為新約有極大的光芒。」鄧尼說:「陽光燦爛地照耀時,天空上就再沒有別的榮光了。」

三11 若那廢掉的有(直譯作「帶有」)榮光,這長存的就更有(直譯作「在……裡」)榮光了。我們應留意「帶有」和「在……裡」。本節的要點是:榮光隨著律法的頒布而出現,但榮光卻是新約的元素。頒布舊約時,榮光曾出現,但神恩惠的福音本身是有榮光的。

本節也對比了律法那過渡、短暫的性質,以及福音永恆的性質。那廢掉的只可以指十誡:「那用字刻在石頭上屬死的職事。」(7節)基督复臨安息日會說禮儀方面的律法已廢掉,但十誡​​則仍存在。那麼,本節經文足可駁倒其主張。

三12 保羅在本節提到的盼望顯出他深信福音的榮光永不會褪色或黯淡下來。由於保羅有這極強的確據,所以他能夠大膽講說。他沒有任何需要隱瞞的東西,沒有理由要蒙上帕子。今天世上許多宗教,都有一些說是奧秘的事。初信者要被領進深奧的隱秘裡。他們要經過一個等級,又進入另一等級。但福音卻不然,福音中每一件事都是清楚和公開的。福音中清楚說明救恩、三位一體神、天堂和地獄等教義,並給予完全的確據。

三13 不像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本節的背景可見於出埃及記三十四章29至35節。出埃及記告訴我們,摩西在西乃山與神相會,從山上下來時,並不知道自己的臉面發光。因著他臉上的榮光,以色列人不敢走近。但他招手叫他們近前來,他們才走近他。然後,他把耶和華對他說的話,象誡命一樣向他們頒布。出埃及記三十四章33節說:「摩西與他們說完了話,就用帕子蒙上臉。」保羅在本節解釋摩西為何這樣做。摩西這樣做是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他臉上的榮光是一種漸褪色的榮光。換句話說,神頒賜給他的律法是帶著一種短暫的光輝。這光輝當時已漸漸減褪,摩西不想他們看見其結局。摩西並不是要隱藏榮光,而是榮光漸褪。格連特說得好:「摩西臉上的榮光要退去,讓另一個臉上的榮光顯出來。」這已在主耶穌基督降臨時發生了。結果是新約的職事不需要用帕子蒙著臉。福音的榮光永不會黯淡或褪色。

三14 但他們的心地剛硬。以色列人看不見摩西的行為的真正意義。歷代以來,猶​​太人也是這樣。就是到了保羅寫這信的時候,他們仍以律法為一個得救的途徑,卻不接受主耶穌基督。

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換句話說,保羅寫這信的時候,猶太人誦讀舊約,仍未發現摩西藏在帕子後面,沒有顯露在他們先祖面前的奧秘。他們不知道律法的榮光是漸褪的榮光,而律法已在主耶穌基督身上應驗了。

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原文中並沒有「帕子」一詞,有解經家就認為在基督裡廢去的不是帕子,而是舊約。一個更有可能的解釋是,當人來到基督面前,了解舊約的困難便消失了。何治說得好:

惟有當人看舊約為有關基督的預言和預表時,舊約經文才可被理解。認識基督……能把舊約的帕子除去。

三15 這裡說的象徵有些微的改動。在舊約裡,帕子是蒙在摩西臉上,但現在帕子是在猶太人心上。他們仍要靠行為來稱義,不知道救主已經在各各他山上作成了這工。他們意圖靠自己的功勞取得救恩,不知道律法其實是要責備他們,不知道他們應躲進主的膀臂裡,尋求憐憫和恩典。

三16 本節他們的心可以指一個猶太人,或指以色列全民。無論那一方,只要他們的心歸向主,接受耶穌為彌賽亞,帕子就會除去,暗晦亦不復存在。這真理讓人明白律法的所有預表和象徵,都要在神的愛子、以色列人的彌賽亞身上應驗。若所指的是以色列民,則本節是指向將來的日子,到時一群相信主的餘民會歸向主,正如羅馬書十一章25、26、32節所預言的。

三17 保羅一直在強調基督是打開舊約的鑰匙。他在這裡再次強調這真理,說:主就是那靈。多半譯本,包括新英王欽定本,暗示那靈是聖靈。但上下文顯示主是舊約的靈,因為「預言中的靈意,乃是為耶穌作見證」(啟一九10)。舊約中所有預表和預言都在基督裡得著應驗。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意思是耶穌基督在那裡被看為主或耶和華,那裡就得以自由;即從律法的轄制中得釋放,讀聖經時不再暗晦不明,並得以除去帕子,直接注視主的臉。

三18 在舊約中,只有摩西可以得見耶和華的榮光。在新約下,我們眾人都得著權利,可以看見主的榮光。摩西跟眾民談話後,要用帕子蒙著臉,但我們則得以敞著臉。我們因著認罪和離罪,並且向神向自己完全忠誠,便得以敞著臉了。一位資深的印度宣教士曾說,我們必須「放下罪的帕子,放下偽裝、做作、不再投入不真實的戰線、不作各種妥協、各種中間標準、各種是和非。」

下一步是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鏡子就是神的話。我們讀聖經,便會看見主耶穌的一切榮光。我們仍未能與他面對面相見,只從聖經所返照的去覲見他。

要留意我們所看見的是主的榮光。保羅在這裡所想到的並不是耶穌在世上為人的完美品格,而是他現在高升至神右邊的榮耀。如鄧尼所指出的,基督的榮耀是:

他分享父神的寶座,他是教會的元首,他是神恩惠之豐富的擁有者和賜予者,是世界將來的審判者,各種敵對勢力的征服者,並且是他子民的代求者。簡言之,他擁有所有君王的威嚴。

我們有了復活高升之主耶穌基督的榮耀,便變成主的形狀。這是基督徒聖潔的秘訣――全神貫注基督。不是注視自己,那隻會帶來失敗;也不是注視別人,那隻會帶來失望。而是全心注視主的榮光,我們就愈來愈像他。

這奇妙的改變過程是榮上加榮,那就是從一種程度的榮耀到另一種程度。那並不是即時的改變。沒有基督徒曾一下子就有了主的形狀。那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緊急轉機。那並不像律法那漸漸褪去的榮耀,而是一種不斷加添的榮耀。

這奇妙過程的能力是從神的靈而來的――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我們仰望榮耀的主,認識他、默想他、崇敬他,主的靈便在我們生命中行奇妙的神蹟,叫我們愈來愈象基督。

達秘指出司提反怎樣藉著仰望主而得改變:

我們可從司提反身上看見這樣的改變。司提反被人用石頭擊打,他仰望天上,看見神和耶穌的榮耀。基督曾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司提反看見耶穌在神裡面的榮耀,便禱告說:「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基督在十字架上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司提反則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他被改變,有了基督的形象。

讓我們思​​想一下新約的超越榮耀。在舊約,只有一人面上有榮耀。而今天,基督用寶血買贖了我們,這就變​​成了神所有子民的權利。而且,我們並不是只在臉上反映神的榮耀,我們眾人在新約中實際上是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摩西的臉反映主的榮耀,我們臉上則從裡面散發出榮耀來。


這樣,保羅便結束了他對新約的深層屬靈的解釋,以及新約和舊約的對比。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哥林多後書第二章

2:1 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們那裡去,必須大家沒有憂愁。
2:2 倘若我叫你們憂愁,除了我叫那憂愁的人以外,誰能叫我快樂呢?
2:3 我曾把這事寫給你們,恐怕我到的時候,應該叫我快樂的那些人,反倒叫我憂愁。我也深信,你們眾人都以我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
2:4 我先前心裡難過痛苦,多多地流淚,寫信給你們,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地疼愛你們。
2:5 若有叫人憂愁的,他不但叫我憂愁,也是叫你們眾人有幾分憂愁。我說幾分,恐怕說得太重。
2:6 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
2:7 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
2:8 所以我勸你們,要向他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來。
2:9 為此我先前也寫信給你們,要試驗你們,看你們凡事順從不順從。
2:10 你們赦免誰,我也赦免誰。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為你們赦免的,
2:11 免得撒但趁著機會勝過我們,因我們並非不曉得他的詭計。
2:12 我從前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羅亞,主也給我開了門。
2:13 那時,因為沒有遇見兄弟提多,我心裡不安,便辭別那裡的人往馬其頓去了。
2:14 感謝 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
2:15 因為我們在 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
2:16 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這事誰能當得起呢?
2:17 我們不像那許多人,為利混亂 神的道;乃是由於誠實,由於 神,在 神面前憑著基督講道。



二1 本節接續第一章最後兩節的話題。保羅進一步解釋說,他沒有按計劃往哥林多去,是因為他的責備,必定無可避免地為他們帶來憂愁。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們那裡去,必須大家沒有憂愁這句話,似乎暗示他在使徒行傳十八章1至17節記載的第一次探訪之後,曾有一次叫他們傷心痛苦的探訪。這次探訪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14節和十三章1節也有暗示。

二2 若保羅到哥林多來責備信徒,他當然會使他們憂愁。然而,他自己也會感到憂愁,因為他原想在他們中間得到喜樂。正如雷歷的翻譯:「我若使你們不愉快,那麼,除了憂愁的人以外,還有誰叫我快樂呢?我這樣做一點也不會感到舒服。」

二3 與其因到訪使雙方都感到憂愁,保羅決定寫一封信。他希望這封信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即哥林多信徒能對不順從神的弟兄施加處分,而保羅下次來訪時,不再因他與這群親愛的人有緊張的關係而變得憂愁。

本節上半所指的是哥林多前書,還是一封已失傳的信?許多人認為那不會是哥林多前書,因為第4節說該信是在心裡難過痛苦,多多流淚的情況下寫成的。其它學者卻認為這描述很符合哥林多前書。可能保羅寫了一封嚴厲的信給哥林多信徒,而這信已經失傳。大概他是在那次叫他們憂愁的探訪(林後二1)之後寫了這信的,並且委派了提多送去。這封信可能是二4、9,七8、12所指的。

無論那一個才是正確的觀點,本節的意思是:保羅曾寫信給哥林多信徒,以致他探訪他們時,不會因那些應叫他快樂的人的憂愁而憂愁。他深信那使他快樂的事情,也會使他們快樂。從上文下理可見,他的意思是用敬虔的心來處理教會的紀律問題,會使雙方都得快樂。

二4 我們在本節深深地體會一位偉大牧者的心腸。保羅因哥林多信徒容忍教會中存有罪而感到極其難過。這事使他心裡難過痛苦,熱淚湧流到他臉上。明顯地,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罪的感覺,比哥林多信徒自己還要強烈。他們不應認為本信是要使他們難過,而應視之為保羅疼愛他們的明證。他希望先發出本信,叫他們有足夠時間去補救現時的處境,以致他後來的探訪,能使他們快樂。 「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若有敬虔的人勸導或勸告我們,我們不應感到憤慨。相反地​​,我們應看這樣的人是真正關心我們的。我們應視那義正詞嚴的責備是出於神的,應為此而感恩。

二5 從本節至第11節,使徒保羅更直接地談到形成這困境的事情。請留意保羅那極度的恩慈和關懷。他一次也沒有提到那犯罪者的名字。有叫人憂愁的可能指哥林多前書五章1節的淫亂的人,或另一個在教會中搗亂的人。我們假設所指的是前者。保羅並不以為這是針對他的一個行動。這事也使所有信徒有幾分憂愁。

二6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同意對犯​​罪者執行紀律處分。他們顯然已把他逐出教會。這行動已使他真誠地悔改,並且與主恢復和好的關係。現在保羅告訴哥林多信徒說,那人的責罰已經夠了。他們毋須再延長懲罰期。下半節說是眾人的責罰。有些人認為眾人是指教會中過半數的人。有些則堅持那是指全體會眾,除了那受罰的。後者認為處理教會問題時,過半數人的決定並不足夠。他們說教會若讓聖靈來帶領,他們的決定應是一致的。

二7、8 現在那人已徹底悔改了,哥林多教會應赦免他、堅固他,重新讓他進入教會的相交之中。他們若不這樣行,他便有憂愁太過,甚至沉淪的危險。那就是說,他對獲得赦免已感絕望,因而意志消沉。

哥林多信徒可以向他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伸出雙手,以喜樂溫柔重新接納他。

二9 保羅寫哥林多前書,是要試驗聖徒。保羅給予他們一個機會表示是否按照保羅的吩咐,順從神的話。當時他建議教會禁止那犯了罪的人回來聚會相交。他們按吩咐做了,證明真是順從的。現在保羅希望他們作下一步的行動,就是接納他再回來。

二10 費廉思意譯本節為:「你們若赦免一個人,可以肯定我也赦免他。我個人若有什麼需要赦免他的,在基督面前,我必赦免他。」保羅盼望聖徒知道,他們赦免那悔改了的犯罪者時,保羅是徹底與他們契合的。他若有什麼要赦免,便是在基督面前,為他們赦免的。

本書信對教會紀律的強調顯示出其重要性。然而,這題目在今天許多福音派教會中卻被忽略了。這又顯示了我們雖能宣稱相信聖經的默示,但卻會為了配合自己的計劃而拒絕聽從。

二11 教會若在有必要的情況下也不執行紀律是危險的,同樣地,若犯罪者真心悔改也不去寬赦他也是危險的。撒但常以狡猾的方法進入這樣的處境。首先,他會使教會容忍罪去破壞她的見證,其次,若教會不與悔改者復和,他便會使這人憂愁過度。撒但若不能以惡行摧毀一個人,便會利用隨著悔改而來的過度憂傷。

對於「我們並非不曉得他的詭計」,巴斯德說:

撒但利用各種計謀來使人轉離真道:用篩子「篩」他們(路二二31),用「詭計」欺騙他們(本節),用「稗子」來「擠住」他們(太一三22),用「詭計」挑引他們(弗六11),象咆哮的獅子一樣唬嚇人(彼前五8),化作天使欺騙人(林後一一14),用「網羅」纏繞他們(提後二26)。

二12 保羅在這裡重提他在第4節擱置了──關乎改變行程的題目。他並沒有像先前宣布的那樣如期到訪哥林多。前段的經節解釋說,他沒有到訪哥林多是為了避免自己嚴厲地責備他們。由本節至17節,保羅確實地說出他在這重要時刻的工作。如上文所說,保羅離開以弗所往特羅亞去,期望在那裡遇見提多,得聞哥林多教會的消息。他到達特羅亞時,主奇妙地為他開了門,傳基督的福音。

二13 雖然這是一個黃金機會,但保羅心裡卻感到不安,因為他沒有遇見提多。哥林多教會成為他心裡沉重的擔子。他應留在特羅亞傳基督的福音,還是繼續前往馬其頓?他作出了決定,要渡到馬其頓去。讀者會有興趣知道哥林多信徒讀到這話時有何反應。他們是否知道(也許帶點羞愧)是他們的行為使保羅感到不安,並且他為了獲悉他們的屬靈景況,放棄了一個傳福音的大好機會?

二14 保羅並沒有被打敗。無論他往那裡去傳揚基督,他都能誇勝。因而他從心裡發出感謝:感謝神,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羅伯遜說:

沒有加以解釋,保羅便跳出了沮喪的困境,象鳥兒一樣奮力飛向喜樂的高處。他像鷹一樣高翔,能驕傲地輕蔑那在他腳下的低谷。

保羅在這藉用了羅馬勝利者之行列作象徵。他們打勝了仗,光榮回國時,會牽著俘擄走過首都的街道。捧著香的人在兩旁前進,香氣便滲透在整個景像中。這樣,保羅描述了主像一個得勝者,從特羅亞向著馬其頓前進,並帶同保羅前行。主藉著他的僕人,無論往那裡去,都得勝利。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藉保羅滲透各處地方。邁耳寫道:

無論他們往那裡去,人都藉著他們認識基督更多;主那可愛的性情變得更顯而易見。人會留意到空氣中一陣清幽的香氣,這香氣把他們吸引到拿撒勒人耶穌的面前。

因此,保羅並不感到這場與撒但的爭戰是失敗的,卻知道主得勝了,他也在分嘗這勝利。

二15 在保羅所說的勝利行列裡,香氣對得勝者來說表示一次光榮的勝利,但對俘擄來說卻是一個不幸。因此,保羅談到傳福音有雙重效果:對得救的人是一回事,對滅亡的人卻又是截然不同的事。對接受福音的人來說,那是榮耀之將來的保證;對其餘的人,卻是滅亡的預兆。然而,無論在那一景況,神都得著榮耀,因為在主來說,這個景況是恩典的香氣,那個景況是公義的審判。邁耳說得好:

因此,若說我們對神來說是基督的香氣,意思就是我們的生活必須讓神想起耶穌在世的模樣。由於神每天看顧著我們,我們必須讓神從我們身上看見耶穌,並叫神想起(只是以人的話來表達)那奉獻給神,作為馨香之祭的寶貴生命。

二16 對得救的人來說,基督徒是活的香氣叫他活,但對那滅亡的人來說,卻是死的香氣叫他死。我們就是如費廉思所稱的「生命的香氣」,為信的人帶來生命。但卻為那些拒絕相信的人帶來「滅亡的死味」。有一件舊約事件巧妙地解說了這雙重的效果。神的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後,便為他們帶來死亡和破壞(撒上五)。但約櫃送到俄別以東家後,卻為他和他的家人帶來祝福和昌盛(撒下六11)。傳講這信息能帶來影響深遠的後果,保羅想到這重大的責任時,便呼喊說:「這事誰能當得起呢?」

二17 加上「我們能」幾個字,便較能看見16節與本節的關係。 「這事誰能當得起呢?我們能,因為我們沒有為利混亂神的道」等等。 (但仍要按三章5節來理解,保羅在那裡說,他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許多人是指意圖叫哥林多信徒離開保羅的猶太教師。這些人是怎樣的?保羅說他們為私利販賣、出賣神的道。他們有圖利的動機。他們把神的工作變為可圖利的職業。為利一詞也用於那些在酒中攙進雜質的人。這些假師傅也把自己的道理攙進神的話語中。例如,他們把律法和恩典混淆了。

保羅並不是那些混亂神的道之人的一分子。他可以從四方面描述他的事工。首先是由於誠實,意指他的事工並沒有任何隱瞞之處,是誠實的。在他的事工中並沒有詐騙或託辭,每一件事都是公開的。羅伯遜幽默地解釋這意思說:「保羅的漿果從表面的到底下的都一樣好。」


其次,他描述他的事工是由於神。換句話說,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出於神的。神是信息的源頭,而他也從神得著力量去繼續作工。其後,他再加上在神面前,意思是保羅事奉神的時候,自覺神常常在看顧他,他​​感到要向神交待,並知道沒有任何事可瞞過神的眼。最後,他再加上憑著基督講道,意思是他是奉基督的名、憑著基督的權柄講道,他作基督的發言人。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哥林多後書第一章

1:1 奉 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和兄弟提摩太,寫信給在哥林多 神的教會,並亞該亞遍處的眾聖徒。
1:2 願恩惠、平安從 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1:3 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 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 神。
1:4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 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1:5 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1:6 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
1:7 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1:8 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細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
1:9 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 神。
1:10 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
1:11 你們以祈禱幫助我們,好叫許多人為我們謝恩,就是為我們因許多人所得的恩。
1:12 我們所誇的是自己的良心,見證我們憑著 神的聖潔和誠實;在世為人不靠人的聰明,乃靠 神的恩惠,向你們更是這樣。
1:13 我們現在寫給你們的話,並不外乎你們所念的、所認識的,我也盼望你們到底還是要認識;
1:14 正如你們已經有幾分認識我們,以我們誇口,好像我們在我們主耶穌的日子以你們誇口一樣。
1:15 我既然這樣深信,就早有意到你們那裡去,叫你們再得益處;
1:16 也要從你們那裡經過,往馬其頓去,再從馬其頓回到你們那裡,叫你們給我送行往猶太去。
1:17 我有此意,豈是反覆不定嗎?我所起的意,豈是從情慾起的,叫我忽是忽非嗎?
1:18 我指著信實的 神說,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並沒有是而又非的。
1:19 因為我和西拉並提摩太,在你們中間所傳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總沒有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是。
1:20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他也都是實在(實在:原文是阿們)的,叫 神因我們得榮耀。
1:21 那在基督裡堅固我們和你們,並且膏我們的就是 神。
1:22 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裡作憑據(原文是質)。
1:23 我呼籲 神給我的心作見證,我沒有往哥林多去是為要寬容你們。
1:24 我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為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


保羅解說自己的職事(一~七)

問候(一1、2)

一1 保羅在書信的​​開始介紹自己是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必須一開始就這樣說明自己的身分,因為哥林多教會中有人懷疑保羅是否真的由主所差遣。他的回應是,他並沒有按自己的意願選擇這職事,也不是為人所任命,而是透過神的旨意,被差遣去作基督耶穌的工作。他在往大馬色的路上被呼召作使徒。這是他生命中一個不能忘記的經歷,並且也是這個呼召叫他在許多痛苦的日子中堅持下去。他為基督作工,許多時候都受壓過於他的負荷。若沒有這個呼召的確證,他可能已放棄事奉,走回頭路去了。

本節談到提摩太,但這並不表示他曾協助保羅寫成這信,只顯示保羅寫信時與他在一起。雖然當時他與保羅同在,但關於他在這段時間內的動向,則有許多不能確定之處。

這信是寫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並亞該亞遍處的眾聖徒。神的教會表示那是屬於神的信徒之集會。那並不是異教徒的集會,也不是非宗教的集會,而是一群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他們從世人中被呼召出來歸屬於主。無疑保羅寫這信時,仍記得他第一次怎樣來到哥林多,並在那里傳講福音。沉迷於偶像崇拜和荒淫生活的人,都來相信耶穌基督是主,並蒙他奇妙的恩典所拯救。雖然哥林多教會後來面對著許多困難,但保羅想起這些親愛的人,生命得到巨大的改變時,心中便充滿喜樂。本書信不單是寫給哥林多教會,也是給亞該亞遍處的眾聖徒的。亞該亞在希臘的南部;我們在信中會談到馬其頓,那是在希臘的北部。

一2 願恩惠平安……是我們熟悉的問安語,並且叫我們想起親愛的使徒保羅來。保羅要給神的子民最大的祝愿時,他不會以物質如金和銀來作為祝愿的內容。他十分清楚這些東西很快便會消失,因而他願讀者得著屬靈的祝福,如恩惠平安等,包括在天堂的這一邊(即今世),要臨到可憐之罪人的每一件美事。鄧尼說:「恩惠是福音開始和結尾時的用字,而平安──靈魂的健全──是指基督在人心靈中所完成的工作。」這些祝福是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湧流出來的。神我們的父是源頭,主耶穌基督是管道。保羅把主耶穌基督與父神相提並論,因為作為三位一體神之一,基督與父神是同等的。

安慰受苦者的職事(一3~11)

一3 由本節至11節,使徒保羅為了自己在困苦逼迫中得著的安慰而發出感謝。無疑,那安慰就是提多在馬其頓帶給他的好消息。其後保羅又指出,無論他受患難或得安慰,結果都是使他牧養的信徒得到好處。保羅是向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獻上感恩。那是神在新約中一個完整的稱謂。他不再被稱為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或雅各的神。現在他是主耶穌基督的父神。這名稱也暗示了一個重大的真理,就是主耶穌既是神,也是人。神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這是指神與耶穌──神的兒子──的關係。但神也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這是指他與基督──神的兒子──的關係。此外,神也給描述為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所有慈悲和安慰都是從神來的。

一4 每當保羅受患難,他都知道神以安慰與他同在。他在這裡說出神要安慰他的一個原因。神安慰他,好叫他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別人。對我們來說,「安慰」一詞通常指傷心時所給予的慰藉。但在新約中,這詞有更廣的意義,指我們有需要或缺乏時,在我們身邊的人給予我們鼓勵和勸勉。本節教導我們的是實際的功課。我們受安慰,要記得向別人給予這安慰。我們不應逃避病人或喪家,卻要飛往需要鼓勵者的身邊。我們受安慰不是為了得舒服,而是要作安慰者。

一5 保羅能安慰別人,因基督所賜的安慰,跟他所要忍耐的痛苦同等。這,基督的苦楚並不是指救主代贖時所受的苦。後者是獨特的,沒有一個人可以分擔。但基督徒既與基督相連,他們就能夠,也確實地受苦。他們要忍受責備、拒絕、敵意、憎恨、被棄、被出賣等等。這些就是基督的苦楚,因為他在地上生活時曾受這些苦,並因為他身體的肢體經歷這些苦楚時,他仍要忍受這些苦。在我們一切苦難中,他也同受苦難(參看賽六三9)。保羅在這裡指出的要點是這些痛苦都有充足的補償,那就是同享基督的安慰,這安慰是充充足足的。

一6 使徒保羅在其苦難和安慰中,都能看見當中的美善。無論苦難或安慰,都已被十字架淨化了。他受患難,是為叫聖徒得安慰得拯救――不是使他們的靈魂得救,而是讓他們有經歷試煉的力量。他們會因保羅的忍耐力而得鼓舞,並認為神若能給保羅有足夠恩典去忍受苦難,也必能給他們同樣的恩典。當盧德福發現自己在「逆境的酒庫中」,正如他常有的光景,他開始四處找尋主的一些「上好的酒」。他也許是從保羅的榜樣學得這功課;保羅往往能帶著淚眼找到彩虹。

使徒保羅所得著的安慰,會使哥林多信徒充滿安慰,這安慰能叫他們忍受保羅所受的那樣苦楚。只有那些經歷過最深試煉的人,才知道對其它經歷同樣試煉的人該說什麼話。一位失去了獨生子的母親較能安慰另一位經歷同樣創痛的母親。天父痛失了獨生愛子,便最能安慰那些失去所愛之人的人。

一7 保羅表示深信哥林多信徒既已知道為基督受苦的意義,也必經歷到基督帶安慰的幫助。對基督徒來說,他們不會只是受苦,基督的安慰常是隨著受苦而臨到的。我們也可以有保羅這樣的信心。

當代聖經(英文聖經Living Bible的中譯本)把3至7節意譯如下:

我們有一位何等奇妙的神――他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是一切慈悲的泉源,當我們面對困難和試煉時,他也是安慰我們、賜我們力量的那一位。他為何要這樣做?就是當別人有困難,需要我們的安慰和鼓勵時,我們也能用神所賜的幫助和安慰來安慰他們……我們遭遇困難時,神安慰了我們――而這樣,也為了幫助你們:從我們個人的經歷,讓你看見,神在你們經歷同樣苦楚時,會怎樣溫柔地安慰你們。他會給你們力量去忍受苦難。

一8 保羅講論一般的苦難和安慰後,也特意談到他最近所經歷的一次重大的試煉。他不希望哥林多教會的眾弟兄不曉得他在亞西亞遭遇的苦難。 (亞西亞並不是指整片亞洲大陸,而是現今小亞細亞西部的一個省分。)保羅在這提到的苦難是什麼?也許那是指在以弗所發生的暴亂(徒一九23~41)。有些人認為那是指一次嚴重的病患,又有人認為可能是指從哥林多​​而來,使人沮喪的消息。幸而,這段經文的價值並不在於讓我們知道準確的細節。

然而,那苦難極之沉重,保羅竟被壓下去,連往常的耐力也不勝負荷,他甚至連活命的指望也絕了。

費廉思譯本(JBP)的意譯對理解本節頗有幫助:「那時我們完全被痛苦淹沒了;擔子極重,是過於我們能背負的;事實上,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完了。」

一9 保羅的前景十分黯淡,他已有被判死刑的感覺。若有人問他說:「是生還是死?」他必會說:「是死。」神容許他的僕人面臨此絕境,以致他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叫死人復活的神無疑是用作無所不能的神的同義詞。對於一個只有死路的人,保羅以為自己就是這樣,能叫死人復活的神是他唯一的希望。

一10 在聖經英王欽定本的傳統(和主要的抄本)中,保羅用了三種時態去談論拯救:過去時態(曾救),現在時態(現在……救),和將來時態(將來還要救)。若保羅所指的是以弗所的暴亂,那麼,當時的境況就是暴亂忽然停止、他逃脫了(徒二○1)。保羅知道過去曾救他脫離險境的神,現在也能天天救他,而且會繼續救他,直至最後,他要完全脫離世上災難和逼迫的時候。

一11 保羅寬宏地假設哥林多的信徒在他經歷這重大的試煉時,一直在為他禱告。實際上,許多信徒都在批評這位偉大的使徒,他們在施恩寶座前有否記念他其實很成疑問。然而,保羅卻願善意地解釋他們的疑惑。我們因許多人所得的恩,指保羅藉多人的禱告而蒙拯救的恩典。他認為他得以逃脫,全賴眾聖徒的代求。他說由於許多人曾代禱,現在有許多人可以因禱告蒙應允而謝恩。

保羅改變計劃的解釋(一12~二17)

一12 保羅認為他可以倚靠信徒的禱告,因為他與他們相處,向來都很坦率。他可以誇囗待他們正直,他的良心也見證他的行為是聖潔和誠實的,是從神而來的坦白真誠。他沒有屈服於人的方法,而是藉著神所賜的、他不配得的力量(恩惠),在所有人面前直率地行事。這在哥林多信徒中間,應該是十分明顯的。

一13 他過往與哥林多信徒相處,為人耿直,在本書中也一樣。他所寫的正是他要說的話。他們不需猜測字裡行間的意義。這信的意思就在字面,是簡單而明確的。保羅要說的話就是他們所念的、所認識的,他希望他們到底還是要認識,到底是指在他們活著的日子。

一14 哥林多教會已有幾分認識保羅,即有些信徒已認識他,但卻不是全部。忠實的信徒明白兩個事實――他們要以保羅誇囗,保羅在主耶穌的日子要以他們誇囗。主耶穌的日子特別指基督審判的寶座,到時蒙救贖的人的事奉會得到評估和賞賜。保羅展望審判時,難免看見那些藉他的事奉而信主者的面孔。他們將會是他的喜愛和冠冕,他們也會因神藉保羅領他們到基督面前而歡欣。

一15 這樣深信意指深信他們因保羅是耶穌基督的真使徒,因他毫無疑問是誠實的人,而感到歡欣。他希望確信必得著他們的信任、尊重和愛護,才到他們那裡去。他早有意在前往馬其頓之前先探訪他們,然後從馬其頓回程時再次造訪。他們再得益處,是指兩次探訪,而不是一次。

一16 「再得益處」在本節進一步加以解釋。如上述,保羅的計劃是離開以弗所後,會渡到亞該亞,即哥林多所在的省分,然後北上馬其頓。在馬其頓傳道後,他會返回哥林多。保羅希望他們給他送行往猶太去――這大概是指在接待和禱告上的支持,而不是金錢上的支持,因為他稍後指出他決意不接受他們的資助(一一7~10)。

一17 保羅原來的計劃並沒有實現。他從以弗所前往特羅亞,由於找不到提多,便直接往馬其頓,取消了往哥林多的行程。因此,他在本節中問道:「我有此意,豈是反復不定麼?」這大概就是誹謗他的人所說的。 「保羅是無常、善變的!他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這樣的人可以是一個真使徒嗎?」保羅質問哥林多信徒他是否一個不可信任的人。他所定的計劃,是否公從情慾起的,因而結果忽是忽非?他是否只以舒適和便利作考慮?費廉思的譯文頗能捕捉此神髓:「我們更改了計劃,就表示我們是善變的嗎?你們以為我是在開玩笑,說『是』而實『非』嗎?」

一18 保羅把關乎行程的談論轉移到他的傳道上。可能批評他的人說,若他說的話是不可靠的,他傳的道也都是不足信的。

一19 保羅辯說,他的行動並不是不可靠的,因為他所傳的救主是神聖、不變的那一位,在他裡面並沒有動搖或改變。保羅首次訪問哥林多時,是與西拉和提摩太同去的(徒一八5),他們曾傳講那位可靠的神的兒子。 「信息絕對不會不穩妥,因為是關乎那位不動搖的神的兒子。」辯論的要點是在靈里傳揚主耶穌的人,不會有批評者所指控的行徑。鄧尼說:「保羅的論證可能被倡善者引用,但卻沒有批評者可這樣捏造。」他怎可以傳講一位信實的神,而自己卻言而無信?

一20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都在基督裡應驗了。所有在基督裡看見神的應許得應驗的人,都會說「阿們」:

我們靠著一個應許:打開聖經,我們仰望神,神說:「你們可藉基督得著這一切。」藉著信靠基督,我們向神說「阿們」。神透過基督說話,我們相信基督;基督俯就我們,我們的信心則向上伸展,而神的每一個應許都在基督裡實現。我們在基督裡,並透過基督,得著應許,並說:「主啊!是的;我信靠你。」這是一個出於信心的「是的」。

這一切都叫神因我們得榮耀。鄧尼寫道:「人的心靈漸漸明白,神已經超越他們的想像,為他們說了好話,而這些好話在他兒子裡確實是穩妥、確定的。這樣,神便得到榮耀。」

因我們這幾個字提醒哥林多信徒,他們在基督裡得到神的應許,是因西拉、提摩太、保羅等人的傳講。若保羅如他的對敵所指控的,是一個騙子,那麼,神可以使用一個欺詐和說謊的人,去達致這樣奇妙的結果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一21 保羅跟著指出,哥林多信徒和他都係於同一生命。神在信心建立了他們,在基督裡,藉著神話語的工作堅固了他們。他也用聖靈膏他們,給予他們資格、力量,並教導他們。

一22 神又用印印了他們,並賜聖靈在他們心裡作憑據。這裡讓我們認識聖靈的另外兩個職事。印是一個擁有和確證的記號。聖靈住在信徒心內,標記著信徒現已屬於神,他們已得到永恆的保證。這印當然是看不見的。別人不能藉我們身上的名牌認出我們是基督徒,我們只能以聖靈充滿的生命作證據。神也賜聖靈在他們心裡作憑據,或說作保證金,以保證隨後要得著整個產業。當神拯救一個人,他會賜聖靈在他心裡。正如一個人得著聖靈,他也進入神完全的產業之中。聖靈今天在我們生命中所給予的祝福,在將來的一天,會完全屬於我們。

一23 從本節至二章4節,保羅再回頭處理哥林多信徒說他善變的指控,並率直地解釋他不如期造訪哥林多的原因。由於人不能分辨保羅內心直正的動機,他便呼籲神在這事上給他作見證。若保羅按他計劃的時間探訪哥林多,他可能要以強硬的態度來處理他們的問題。他可能因聖徒容忍教會中的罪而責備他們。他延遲了往哥林多的行程是要寬容他們,免他們痛苦憂傷。

一24 然而使徒保羅這樣說,並不想任何人以為他要作哥林多教會的獨裁者。因此,他補充說:「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為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使徒保羅並非要管轄他們對基督的信心。他不希望他們以為他是暴君。相反,他和同工只是要幫助他們得著快樂,就是說,他願意在他們的基督徒路上盡力協助他們,使他們的喜樂增加。


下半節可譯作:「你們在信心上站立得住。」表示他們信仰上並沒有需要改正之處,因為他們在這方面已站穩了。保羅期望他們改正的,並不關乎教義,而是在教會裡的生活行為。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

16:1 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你們也當怎樣行。
16:2 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
16:3 及至我來到了,你們寫信舉薦誰,我就打發他們,把你們的捐資送到耶路撒冷去。
16:4 若我也該去,他們可以和我同去。
16:5 我要從馬其頓經過;既經過了,就要到你們那裡去,
16:6 或者和你們同住幾時,或者也過冬。無論我往哪裡去,你們就可以給我送行。
16:7 我如今不願意路過見你們;主若許我,我就指望和你們同住幾時。
16:8 但我要仍舊住在以弗所,直等到五旬節;
16:9 因為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並且反對的人也多。
16:10 若是提摩太來到,你們要留心,叫他在你們那裡無所懼怕;因為他勞力做主的工,像我一樣。
16:11 所以,無論誰都不可藐視他,只要送他平安前行,叫他到我這裡來,因我指望他和弟兄們同來。
16:12 至於兄弟亞波羅,我再三地勸他同弟兄們到你們那裡去;但這時他決不願意去,幾時有了機會他必去。
16:13 你們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
16:14 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
16:15 弟兄們,你們曉得司提法那一家,是亞該亞初結的果子,並且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
16:16 我勸你們順服這樣的人,並一切同工同勞的人。
16:17 司提法那和福徒拿都,並亞該古到這裡來,我很喜歡;因為你們待我有不及之處,他們補上了。
16:18 他們叫我和你們心裡都快活。這樣的人,你們務要敬重。
16:19 亞細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因主多多地問你們安。
16:20 眾弟兄都問你們安。你們要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
16:21 我─保羅親筆問安。
16:22 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
16:23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16:24 我在基督耶穌裡的愛與你們眾人同在。阿們!


保羅最後的忠告(十六)

有關捐獻的事(十六1~4)

十六1 本節提到捐錢的事,由哥林多教會負責,送到在耶路撒冷有需要的聖徒手上。我們不能確定他們致貧的確實原因。有人認為是飢荒的緣故(徒一一28~30)。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那些聲稱相信基督的猶太人,受到不信主的親戚、朋友和同胞排斥抵制。可以肯定,他們失去了工作,並受盡各種經濟壓力,實在的目的是要逼使他們撇棄對基督的信仰。有關這事,保羅已經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他如今也像勸勉加拉太的聖徒一樣,吩咐哥林多的信徒要有同樣的反應。

十六2 雖然本節的指示,是針對一個特別的捐獻,但提到的原則,卻是有恆久的價值。首先,要在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將款項留起來。這裡很有力地指出,早期的基督徒已不再認為必須守第七日。主是在七日的第一日復活的,五旬節聖靈降臨是發生在七日的第一日,門徒也是在七日的第一日聚集一起擘餅(徒二○7)。這裡指示他們要在每逢七日的第一日,為眾聖徒將進項抽出來。

第二個重要原則是這些關於捐獻的指示是給各人的。貧與富,奴隸與自由人,都要有分,將自己的部分財物撥出來作捐獻。

再者,這事必須有條理地處理。每逢七日的第一日,他們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這事不可以隨意胡亂處理,或留待特別的時候才進行。他們應將捐款與其它的款項分別出來,留起來作特殊之用。他們的捐獻也應是與收入相稱的,要照自己的進項一句便是指示。

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使徒保羅不希望他們到最後一刻才來處理這事。他知道會出現不理想的情況,就是信徒沒有妥善地準備自己,或沒有將款項準備妥當,便作出捐獻。

十六3 有關如何處理基督徒聚會籌集的捐款,從本節和第4節可取得一些很有價值的見解。第一,不是將這些款項只委託給一個人處理。連保羅自己也不足成為唯一接收款項的人。第二,至於由誰人來帶送款項,也不是任保羅隨意決定的;相反,是由當地教會決定。當他們揀選了某人做信差後,保羅就打發他們到耶路撒冷去。

十六4 如果大家決定使徒保羅也該去耶路撒冷,教會裡的弟兄便陪同他一起去。請留意,他說他們可以和我同去,而不是「我可以和他們同去」。或許這暗示保羅作為使徒的權柄。有評註家認為,保羅會否一同上路,在乎捐款的多少。然而,倘若這偉大的使徒用這種原則處事,就叫人難以置信了。

有關他的行程計劃(十六5~9)

十六5 保羅從本節至9節談論他的個人計劃。他計劃從以弗所即他寫本信之地,起程從馬其頓經過。然後,他打算向南到哥林多去。

十六6~8 保羅可能和哥林多的聖徒過冬,然後無論他要從哥林多往那裡去,他們都可以給他送行。現在,他不打算在往馬其頓的途中去探望他們,但主若許可,他打算稍後到他們那裡去,與他們同住一段時間。在離開馬其頓前,保羅打算仍舊住在以弗所,直等到五旬節。我們從第8節可知本書信是在以弗所寫的。

十六9 保羅知曉當時在以弗所,正有服侍基督的黃金機會。同時他知道反對的人也多。這裡展示關於基督徒事工的一幅不變的圖畫。一方面,莊稼已經熟透等候收割;另一方面,總有不眠不休的敵人在設法打擾、分化、作對!

結束的勸勉和問候(十六10~24)

十六10 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提摩太。如果這位忠心的青年主僕來到哥林多,他們應該接待他無所懼怕。意思可能是提摩太生性害羞怯懦,所以他們不應做任何事加深他這種傾向。又或者意思是指提摩太應可以無所懼怕地來到他們中間,知道自己會被接納為主的僕人。後者的意思比較切合情況,因為保羅說:「因為他勞力作主的工,像我一樣。」

十六11 由於提摩太忠心事奉基督,所以無論誰,都不可藐視他。相反,卻應致力送他平安前行,叫他能在適當的時間回到保羅身邊。使徒保羅正期待與提摩太併其他弟兄們重聚。

十六12 至於兄弟亞波羅,保羅曾再三的勸他同弟兄們一起到哥林多去。但亞波羅不認為這時成行是神的旨意;不過,他表示幾時有機會的話,便會到哥林多去。本節很有價值,因為告訴我們主的僕人之間存著彼此相愛。有人稱這幅美麗的圖畫為「毫無猜忌的愛和尊重」。這也展示每一位主僕所享的自由,他們只由主來指示他們,不須任何其它的支配。連使徒保羅自己也沒有權指示亞波羅應做什麼。在這方面,艾朗賽有這樣的評語:「我不會從聖經上撕掉這章經文,因為它幫助我明白神如何在他僕人的事奉上引導他們。」

十六13、14 保羅這時向眾聖徒作出簡潔有力的勸勉。他們要不斷警醒,並要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也許保羅又想到假師傅的危險。聖徒必須常加防備。他們半步也不可退讓,必須堅守陣地。他們要拿出真正的勇氣來。最後,他們要在主裡面剛強。凡他們所作的,都要彰顯出愛心。換句話說,將生命奉獻以服侍神和人,這就是捨己的生命。

十六15 隨後是有關司提反一家的勸勉。這些親愛的基督徒是亞該亞初結的果子,即是在亞該亞的第一批信徒。明顯地,他們在信主之後,便一直熱衷於服事聖徒。他們致力於服侍神的百姓。在前文一章16節也提到司提反一家。保羅在那裡聲明,他曾給這一家施洗。很多人堅稱,司提反一家包括嬰孩,因而以此為據,指出為嬰孩施洗是對的。然而,從本節可以清楚知道,這家不包括嬰孩,因為這裡清楚聲明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

十六16 使徒保羅規勸信徒,要順服這樣人,並一切同工同勞的人。新約聖經常教導說,對於那些將自己分別出來專心服侍基督的人,所有神的百姓都應憑愛心尊重他們。假如有更多的人這樣做的話,就可以避免很多分爭和嫉妒了。

十六17 司提反和福徒拿都,並亞該古到這裡來,使保羅的心得著喜樂。他們補上了哥林多信徒待保羅的不及之處。意思可能是指哥林多信徒在善待保羅的事上有所忽略的,他們補足了。但更可能的意思是,哥林多信徒因與保羅兩地相隔,有所不能行的,就由這些人來辦完。

十六18 他們將關於哥林多的消息帶給保羅,又將關於保羅的消息帶回哥林多的本地教會去。保羅再一次向地方教會推薦他們是應得敬重的。

十六19 亞西亞的眾教會是指在亞西亞省(即今天的小亞細亞)內的各個教會,以弗所是那裡的省府。顯然,當時亞居拉和百基拉正住在以弗所。他們曾居住在哥林多,所以當地的聖徒認識他們。亞居拉以織帳棚為業,曾與保羅同行。在他們家裡的教會一句告訴我們,當時的教會模式是簡單的。基督徒會到他們家中聚集,一起敬拜、禱告、相交。然後,他們出去傳福音,就在工作場所、市集、監牢,總之是他們所到的地方傳福音。

十六20 教會中的眾兄弟,一起向他們在哥林多的肢體致愛心的慰問。使徒保羅囑咐他的讀者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在當時,一般的問安方式是親嘴,男人之間也是如此。聖潔的親嘴,是毫不虛飾或毫無不潔的問安方式。在今天的社會色迷心竅,變態錯亂,如以親嘴為廣泛採用的問安方式,就會造成強力的試探,導致嚴重的道德敗壞。因此,在今天的英語社會文化里,基督徒多以握手代替親嘴。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應讓文化上的考慮成為我們的藉囗,不去緊遵聖經的話。但像這樣的情況,緊照字面義來遵守會引致犯罪,甚至在本土的文化背景下被視為罪惡,而以握手代替親嘴相信是恰當的。

十六21 保羅慣常的做法,是由他的一位同工筆錄他的信件。不過,在信件結束時,他會親筆寫上幾句,然後加上他個人色彩的問安。這裡的情況就是如此。

十六22 可詛可咒譯自希臘文anathema。不愛主的人已被定罪,但要到主耶穌基督來臨時,他們的結局才顯明。基督徒愛他的救主。他愛主耶穌,勝過愛世上的任何人或任何事物。不愛神的兒子,就是乾犯開罪神自己。賴爾評論說:

對於那些不愛基督的人,保羅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後路。他沒有留下漏洞或找藉囗的機會。或許一個人缺少清晰的頭腦智能,但仍能得救。也許他會膽怯,象彼得一樣為懼怕所勝。也許他會像大衛一樣重重的跌倒,但仍能再站起來。但如果有人不愛基督,他就是沒有走在生命的路途上了。他仍是受咒詛的。他正走在引往滅亡的大道上。

主必要來!這是譯自maranatha一字,是初期基督徒所用的亞蘭文常用語。如果讀成maran atha,意思就是「我們的主已降臨」;如果讀成marana tha,意思是主必要來!

十六23 恩是保羅鍾愛的主題。他喜歡用這令人振奮的話來開始並結束各封書信。這是證明保羅是作者的其中一個記號。


十六24 在整捲書信裡,我們已領會到這位忠於基督的使徒的心聲。我們聽見他致力要造就、安慰、勸勉,並責備他在真道上的兒女。他對他們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也許當他們讀到這些結語時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容讓假師傅進來,質疑保羅的使徒身分,並丟棄了他們從起初對他的愛心。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下)15:35~15:58

15:35 或有人問:「死人怎樣復活,帶著甚麼身體來呢?」
15:36 無知的人哪,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生。
15:37 並且你所種的不是那將來的形體,不過是子粒,即如麥子,或是別樣的穀。
15:38 但 神隨自己的意思給他一個形體,並叫各等子粒各有自己的形體。
15:39 凡肉體各有不同:人是一樣,獸又是一樣,鳥又是一樣,魚又是一樣。
15:40 有天上的形體,也有地上的形體;但天上形體的榮光是一樣,地上形體的榮光又是一樣。
15:41 日有日的榮光,月有月的榮光,星有星的榮光;這星和那星的榮光也有分別。
15:42 死人復活也是這樣: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
15:43 所種的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
15:44 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若有血氣的身體,也必有靈性的身體。
15:45 經上也是這樣記著說:「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靈(靈:或譯血氣)的活人」;末後的亞當成了叫人活的靈。
15:46 但屬靈的不在先,屬血氣的在先,以後才有屬靈的。
15:47 頭一個人是出於地,乃屬土;第二個人是出於天。
15:48 那屬土的怎樣,凡屬土的也就怎樣;屬天的怎樣,凡屬天的也就怎樣。
15:49 我們既有屬土的形狀,將來也必有屬天的形狀。
15:50 弟兄們,我告訴你們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 神的國,必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
15:51 我如今把一件奧祕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
15:52 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
15:53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變成:原文是穿;下同)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
15:54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
15:55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
15:56 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
15:57 感謝 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15:58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討論否定復活的觀點(十五35~57)

十五35 由本節至49節,使徒保羅仔細地談到復活的實際方式。他估計那些對身體復活抱懷疑態度的人,腦海必定出現兩個問題。第一:「死人怎樣復活?」第二:「帶著什麼身體來呢?」

十五36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在本節。保羅用一個普通的大自然現像作例子,闡明復活的可能性。一粒種子必須落在地上死了,方能長出植物來。一粒細小的種子竟蘊含著生命的奧秘,確是奇妙。我們儘管把種子解剖,在顯微鏡下研究分析,生命原理始終是測不透的奧秘。我們只知道這顆種子落在地上,好像毫無把握的,但生命就從這死亡開始了。

十五37 跟著是第二個問題。保羅解釋,當你種下子粒時,你所種的不是最終要生成的那顆植物,不過是一子粒,即如麥子,或是別樣的谷。我們從這點得到什麼結論呢?長成的植物與種子是不是一樣的呢?不是的,長成的植物與種子不一樣;不過,兩者之間確有非常重要的關係。沒有種子,就沒有長成的植物。此外,植物的形態源自種子。復活的情況也是如此。

復活的身體與種下的身體,具有同類的特徵,並在實質上有所繼承;但卻是淨化了,不再有敗壞、羞恥和軟弱,而是不朽、榮耀、有能力和有靈性的。這是同一個身體,不過種下的是一個形態,長起來卻是另一個。 (選錄)

十五38 神按所種下的種子各自設計一個形體,結果各等子粒長出的植物便各有各本身的形體。決定各種植物的大小、顏色、葉狀並花形的所有因素,其實已經包含在所種的子粒內了。

十五39 為闡明復活身體的榮耀,與如今身體的榮耀有所不同,使徒保羅指出肉體各有不同。例如,人的肉體是一樣,獸又是一樣,魚和鳥又是另一樣。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卻都是肉體。他們有類似之處,卻沒有完全相同的地方。

十五40 正如天上形體(星宿等)的榮光與在地上形體有所不同,信徒在地上的身體,與他死後的身體也不同。

十五41 就是天上的眾光體,他們的榮光也有不同。例如,日比月光亮,而這星和那星的榮光,也有分別。

大部分評註家都同意,保羅繼續強調,復活的身體的榮耀,與我們如今在地上的身體的榮耀,是不同的。他們不認為本節指示在天上,信徒之間會有不同的榮耀。不過,我們同意何斯坦的觀點:「保羅如此強調天上眾光體有所不同,意味著這樣的設想,就是複活的身體的榮耀,也有類似的分別。」從其它經文可以清楚知道,我們在天上並非全都是相同的。雖然在道德上,我們全都會與主耶穌相似,即離罪得自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身體上全都看似主耶穌。在永恆裡,他顯然是一望可知的。同樣,我們相信個別基督徒的個性特質,也是明顯可辨的。然而,大家會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按著各人事奉的忠心程度,得不同的獎賞。固然大家在天上都極之快樂,但部分人會比其它人有更大的能力條件去享受天上之福。正如在地獄裡,人們會因不同的犯罪程度而受不同的懲罰;在天上,我們會因在信仰上的不同表現而有不同程度的福樂。

十五42 本節至49節說明,信徒如今的身體與在永恆裡的身體的分別。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如今,我們的身體是必定敗壞死亡的。身體被放在墳墓裡,就會腐化,變回塵土。但復活的身體卻不是這樣,是不會再患病或腐壞的。

十五43 如今所種的身體是羞辱的。屍體不是那麼高雅榮耀。然而,這個身體復活卻是榮耀的,不再有皺紋、疤痕、老化、過重和罪的痕跡。

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人因為年紀的關係,會日趨軟弱,直至死亡時,人所有的力量就會被剝奪。在永恆裡,身體不會有這些叫人憂愁的限制,卻會擁有如今所沒有的能力。例如復活後的主耶穌基督,縱使門戶緊閉,他仍能穿牆入室。

十五44 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我們必須十分謹慎地強調,屬靈並不表示就是非物質的。有人認為,我們在復活後,都是沒有身體的靈。此說絕非這段經文的意思,且並不真確屬實。我們知道,主耶穌復活的身體,是有骨有肉的,因為他說:「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路二四39)血氣的身體與靈性的身體的分別,就是前者合適地上的生活,而後者合適天上。前者一般由魂控制,後者卻是靈控制。靈性的身體真真正正地會由靈差使。

神創造人有靈、魂與身子。他常先提到靈,因為他的原意是靈應佔最優越或支配的地位。但罪來到後,就發生很奇怪的事。神的次序似乎被顛倒過來,結果是人總愛說:「身子、魂與靈。」人將靈應得的地位給了身子。復活後的情況卻不是這樣。靈會佔支配的地位,恢復神最初的原意。

十五45 經上也是這樣記著說:「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靈的活人。」末後的亞當成了叫人活的靈。這裡再次用首先的人亞當與主耶穌基督作比較。神將生氣吹入亞當的鼻孔裡,他就成了一個活人(創二7)。他的後裔都有他的特質。末後的亞當即救主,成了叫人活的靈(約五21、26)。分別是前者亞當得肉體的生命,後者基督則將永生賜給其它人。歐德曼解釋說:

我們是亞當的後裔,所以被造成跟他一樣,就是活的靈魂住在會朽壞的身子裡,並帶著地上父母的模樣。但我們既是基督的跟隨者,我們將來都要披上不朽壞的身子,並帶著天上的主的模樣。

十五46 使徒保羅正在說明神宇宙的基本定律,就是屬靈的不在先,屬血氣的在先;以後才有屬靈的。這可以從幾方面來理解。在人類的歷史舞台上,首先出現的是亞當這個屬血氣的人;然後才是耶穌這個屬靈的人。第二,我們出生到這世上,是個屬血氣的人;然後,當我們重生時,我們便成了屬靈的人。最後,我們先得著屬血氣的身子,然後在復活時,才得著屬靈的身子。

十五47 頭一個人是出於地,乃屬土。意思是他的本源出於地,而他的特性也是屬地的。他本來用地上的土造成,而他的生命實質上也依附於土地。第二個人是出於天。

十五48 在第45節提到的兩個人,耶穌是第二個。其實他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但作為一個人,他卻生於亞當之後。他從天上來,他的一切言行都是屬天的、屬靈的,並不是屬地或屬魂的。

這兩個人類的代表是怎樣的,他們的繼承人也就是怎樣的。由亞當生的,便繼承他的特性。同樣地,由基督生的,就是屬天的子民。

十五49 我們既與生俱來而有亞當的特性;那麼,將來我們復活的身子也必有基督的形狀。

十五50 保羅轉談到在主再來時,信徒不論是在生還是已死,他們的身體會產生變化。在加以說明之前,他先這樣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意思是我們現今的軀體,不能與永恆的神的國,即我們屬天的家相配。同樣的事實,必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換句話說,我們現今的身體,會患病、朽壞並腐敗的,與不會敗壞的生命不相配。這帶來一個問題,尚在生的信徒,他們的身體如何與天上的生命相配。

十五51 答案是:一件奧秘的事。前文已提過,奧秘就是以前不為人認識的真理,如今由神向使徒揭示出來,然後由他們告訴眾人。

我們不是都要睡覺,即是說不是所有信徒都會經歷死亡。當主再來時,有些信徒尚生存在世。但不論我們是已死的或尚在生,我們都要改變。復活的真理本身並不是一件奧秘,因為舊約聖經曾提到。而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死亡,以及主再來時尚在生的聖徒要改變的事實,卻是前所未聞的。

十五52 這改變是即時發生的,就在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號筒末次吹響不是世界末日時,也不是啟示錄中最後一號。這是指神的號,就是當基督來到空中,與他的聖徒會合時要吹響的(帖前四16)。當號筒吹響時,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將是個何等驚人的時刻。那時候,地和海要交出歷世歷代在基督裡死去的人的骸骨!相信人的頭腦不可能完全想像這事的震撼性;不過,謙卑的信徒都能憑信心領受。

十五53 相信本節是談到在基督再來時的兩類信徒。這必朽壞的是身體已歸於塵土的信徒,他們會變成不朽壞的。另一方面,這必死的指那些身體尚存但本應會死的信徒。他們的身體要變成不死的。

十五54 當在基督裡死去的人復活,而尚在生的信徒也隨著他們身體改變,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賽二五8)。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麥敬道讚歎說:

在這樣的能力面前,死亡、墳塋和腐朽又算得什麼?隻死去四天,豈能造成什麼困難!當可稱頌的主一發聲,千千萬萬在塵土裡腐化幾千年的人,要在一剎那間來,重獲生機,穿上不朽,進入永遠的榮耀裡。

十五55 本節大可以成為信徒在被提到空中與主相遇時高唱的諷刺歌。他們取笑死,因為對他們來說,死的毒鉤已經失效了。他們也取笑陰間,因為陰間已經被打敗了,不能再拘禁他們。他們不再懼怕死,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罪已得赦免,他們在神面前,因著神愛子的緣故,成為完全被接納的了。

十五56 要不是罪的緣故,死的毒鉤根本就不奏效。因為人自知尚有罪未承認並未得赦免,人才懼怕死亡。如果我們知道我們的罪已被赦免了,我們就能夠充滿信心地面對死亡。但如果良知告訴我們仍有罪的問題,死就是可怕的,因為死是永遠的懲罰的起點。

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換句話說,律法判定罪人有罪。律法宣告,凡沒有遵守神聖潔的律例典章的人,他們的結果就是滅亡。有一句話說得好,就是如果沒有罪的話,就不會有死亡;並且沒有律法,就不會有定罪的了。

死亡的寶座在於兩個基礎上:罪,招引定罪;律法,宣告罪就是罪。結果,救贖主必須在這兩股勢力上作成他的工作。

十五57 我們透過對他的信,能夠得勝死亡和墳墓。死亡已失去其毒鉤。眾所周知,有些昆蟲在螫人之後,鉤刺便留在這人的身上。它們失掉了毒鉤後,也就隨即死去。事實上,在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上,死亡將自己刺死了。如今,對信徒來說,可怖的王已失去其可怖之處了。

因有復活而作出的勸勉(十五58)


復活既是確實的事,對基督的信心也肯定不是徒然的。使徒保羅勸勉他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復活的真理改變了一切。這真理為我們帶來盼望和堅忍,使我們能夠在莫大困難之下堅持下去。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上)15:1~15:34

15:1 弟兄們,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著站立得住,
15:2 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
15:3 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
15:4 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15:5 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
15:6 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
15:7 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
15:8 末了也顯給我看;我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
15:9 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 神的教會。
15:10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 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 神的恩與我同在。
15:11 不拘是我,是眾使徒,我們如此傳,你們也如此信了。
15:12 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
15:13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
15:14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15:15 並且明顯我們是為 神妄作見證的,因我們見證 神是叫基督復活了。若死人真不復活, 神也就沒有叫基督復活了。
15:16 因為死人若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
15:17 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
15:18 就是在基督裡睡了的人也滅亡了。
15:19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
15:20 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15:21 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
15:22 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
15:23 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
15:24 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 神。
15:25 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 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
15:26 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
15:27 因為經上說:「 神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既說萬物都服了他,明顯那叫萬物服他的,不在其內了。
15:28 萬物既服了他,那時子也要自己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叫 神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
15:29 不然,那些為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
15:30 我們又因何時刻冒險呢?
15:31 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裡,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地說,我是天天冒死。
15:32 我若當日像尋常人,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鬥,那於我有甚麼益處呢?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
15:33 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
15:34 你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因為有人不認識 神。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


保羅回答不信復活的人(十五)

這是複活的偉大篇章。有些教師到了哥林多教會,說了否定身體復活的言論。他們並不否定死後生命的事實,但很可能他們提出,復活後的只是靈體,不會有真實的身體。使徒保羅就著這些否定的言論,作出權威的回應。

復活的確據(十五1~34)

十五1、2 保羅叫他們回想起他所傳給他們的福音。他們領受了這福音,現今也靠著這福音站立得住。對哥林多信徒來說,這並不是新的教訓。但在這關鍵時刻,必須提醒他們。哥林多人是因著這福音而得救的。保羅補充說:「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他們因著這復活的福音而得救。當然,如果根本沒有復活這回事,他們就絕對不會得救。經文中的若字,並不表示他們的救恩有疑問,也不是說他們要能堅持到底才可以得救。保羅只是聲明,如果沒有復活的事,他們就根本沒有救恩。換句話說,那些否定身體復活的人,是在正面地攻擊整個福音真理。對保羅來說,復活的事是基要的。沒有復活,就沒有基督的信仰。因此,本節是向哥林多信徒作的挑戰,要他們持守福音。他們已接受了這福音,但如今正面對攻擊。

十五3 保羅傳給哥林多信徒的信息,是他從神那裡領受來的啟示。信息的重點道理,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所強調的,是基督的死的代贖意義。他並不是因自己的罪而死,他也不是個殉道烈士。他為我們的罪死了。他死是為我們的罪付上贖價。這全是照聖經所說的。這裡說的聖經是指舊約聖經,因為新約還未寫成。舊約聖經是不是確曾預言,基督會為人的罪而死?答案是絕對肯定的!以賽亞書五十五章5至6節足以證明。

十五4 以賽亞書五十三章9節預言基督的埋葬,詩篇十六篇9節預言他的複活。保羅強調聖經的證明,這是重要的。 「聖經怎樣說呢?」我們應該以此察驗一切與我們信仰有關的事。

十五5 本節至7節列出那些見過復活的主的目擊證人。首先,主向磯法(彼得)顯現。這點實在很感人。這個毫無信心、曾三次不認主的門徒,竟蒙如此恩典,可以個別看見這位複活的主。誠然主耶穌基督的恩典浩大無比!然後主又顯現給十二使徒看。事實上,當時十二使徒並不是全都在一起,但十二使徒是代表使徒整體而言,縱然他們沒有在同一時間一起出現。要說明一點,這裡沒有列出福音書里基督復活顯現的所有記錄。神的靈選擇了最合他用的,有關基督復活顯現的記錄。

十五6 一般相信,主向五百多弟兄顯現一事,發生在加利利。當保羅寫這封信時,這些弟兄中大部分仍在生,但也有已回到主身邊的。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質疑保羅在這裡所說的話,他們大可以追問還在生的目擊證人。

十五7 我們無法知道這裡說的雅各是那一位,縱然大部分評註家認為是主肉身的弟弟。本節也說,主曾向眾使徒顯現。

十五8 保羅再談到他個人與復活的基督的相遇。這事發生在往大馬色的路上,當時他看見從天上來的強光,與榮耀的基督面對面的遇上。未到產期而生的人指​​流產胎或早產嬰。溫尼解釋說,這是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保羅認為自己比不上其它的使徒,就像個早產嬰或不足月的嬰兒一樣。他這樣說,是自己對過去逼迫教會的行為的自責。

十五9 使徒保羅想到他有幸面對面見到救主時,心中充滿不配的感覺。他回想過去自己如何逼迫神的教會,但主仍然選召他作使徒。因此他完全低首下心,承認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也不配稱為使徒。

十五10 他隨即承認,如今成了何等的人,全都因為蒙神的恩才成的。他接受這恩,不單看這是事實而已。他因此深感肩負責任,並努力不懈地服侍這位拯救他的基督。然而,事實上不是保羅自己在工作,而是神的恩與他同在。

十五11 保羅將自己與其它眾使徒拉起來,說明無論他們當中任何一人所傳的,他們為福音,特別是對基督復活的見證都是一致的。

十五12 保羅在本節至19節列出否定身體復活的後果。首先,如果是這樣的話,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保羅的推論是無可辯駁的。有人認為身體不會復活。保羅便說好罷,這樣基督也沒有復活了。你們哥林多信徒願意承認這一點嗎?他們當然不願意。要證明一件事可能發生,只須證明這事確曾發生過一次即可。保羅為要證明身體復活確是事實,於是將整個論據建立在一個簡單的事實上,就是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了。

十五13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明顯地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這樣的結論肯定令哥林多信徒陷入無窮的失望和沮喪之中。

十五14 若基督沒有復活,使徒們所傳的便是枉然,即空洞無物了。為什麼是枉然的呢?第一,主耶穌已應許,他會在死後第三天復活。假如他沒有依時復活的話,他就是騙子;或是弄錯了。無論如何,他就不值得信賴了。第二,沒有基督的複活,也就沒有救恩。如果基督沒有從死裡復活,那我們就無從知道他的死是否比任何人的死更有價值。但神既使他從死裡復活,就顯出他對基督的代贖工作完全滿意了。

明顯地,如果使徒的信息是錯的,那麼信也是枉然的了。一個錯誤或空洞的信息,是完全沒有相信價值的。

十五15 問題不單是使徒所傳的信息是錯誤的,事實上,他們明顯地是為神妄作見證了。他們見證神是叫基督從死裡復活了。如果神根本沒有這樣做的話,那麼使徒便是為神妄作見證了。

十五16 如果根本沒有復活的事,就絕無例外的了。另一方面,如果復活的事確曾發生過,例如基督的複活;那麼,復活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十一五17 基督若沒有復活過,信徒的信便是枉然和毫無實意的,而且罪也不得赦免了。因此,拒絕接受復活的事,就是拒絕承認基督工作的價值。

十五18 至於那些相信基督然後死去的人,他們是完全絕望的了。假如基督沒有復活,他們的信就毫無價值。睡了是形容信徒的身體。新約聖經從來沒有用睡來形容靈魂。信徒離世時,靈魂脫離身體,到基督那裡去,而身體在墳墓裡象睡了一般。

順帶在這裡解釋滅亡一詞。這詞從來不是指完全煙滅或停止存在。如溫尼指出,這詞不是指不再存在(being),而是不再妥當地存在(well-being)。這詞用來指某人或物完全喪失了其被造的原義。

十五19 如果基督沒有復活,那些在生的信徒,他們的景況與已死的同樣可悲。他們同樣被欺騙了。他們乃是比眾人更可憐了。保羅無疑是想到基督徒要面對的憂患、痛苦、試煉和逼迫。若為了一個錯謬的目的而經歷這些患難,誠是悲劇吧。

十五20 當保羅得勝地宣告基督復活的事實,並所帶來的各種祝福時,以上緊張的情狀便緩和了。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在聖經中,死人復活和從死人中復活是有分別的。上述經文討論死人復活。換言之,保羅一直從普遍的角度推論死人的確會復活。但基督卻是從死人中復活了。就是說,當他復活時,並不是所有死人都一同復活。看來,這是個有限度的複活。每個複活都是死人復活,但只有基督和信徒的複活,是從死人中復活。

十五21 死首先因一人而來到世界。這人就是亞當。因為他的罪,死亡便臨到眾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為人,要除去第一個人所鑄成的惡果,並要叫一切信他的,得以進入他們在亞當裡聞所末聞的福樂之地。所以,死人復活乃是因基督一人而來的。

十五22 這裡將亞當和基督看成總代表。換言之,二者代表其它人行事。所有與二者有關的人,同受其行動影響。從亞當生下來的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常有人利用本節來教導說,人人都會得到拯救。他們推論說,那些在亞當裡死了的人,都會在基督裡得生,因此最終全部都會得救。可是,這並不是本節的本意。重點是在亞當里和在基督裡兩句話。在亞當裡的眾人都死了。在基督裡的眾人也都要復活。換言之,只有在主耶穌基督裡的信徒,才會從死裡復活與他永遠在一起。那些得以復活的眾人,就是第23節說在基督降臨時那些屬基督的。這不包括基督的敵人,因為他們要被放在他的腳下(25節)。有人認為,這種形容與天堂不大相稱。

十五23 跟著提到有分於第一次復活的類別。首先是基督自己復活。這裡形容他是初熟的果子。初熟的果子是在實質收成之前,從田間收穫的一小撮成熟果實;這是日後收成的確據、保證和預嘗。這說法不一定指基督是第一個複活的。舊約聖經已有復活的事例,新約就有拉撒路、寡婦的兒子,並睚魯的女兒。但基督的複活有別於其它的;這些人復活後仍會死,但基督復活後不再死。他復活後,便活在無窮生命的大能中。他復活的身子是榮耀的。

有分於第一次復活的第二類人物是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他們包括在被提時復活,以及在大災難時期死去的信徒;後者會在災難終結、基督回來作王時復活。正如基督來臨是分階段進行的,他的眾聖徒也會分階段復活。死去的人並不是全都在第一次復活中有分,只有那些在生時相信基督的人才有分。

有人認為只有那些對基督保持忠心的基督徒,或者說那些得勝的信徒,才會在此時復活;但聖經的話清楚駁斥此說。當他來臨時,所有屬基督的都會復活。

十五24 再後末期到了一句,相信是​​指復活的末期。在基督千禧年統治終結時,他會勝過一切仇敵;那時,不信的人才會復活。這是最後一次的複活。一切在生時不信的人,都要站在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台前,接受給他們的判決。

在千禧年結束,撒但被消滅後(啟二○7~10),主耶穌就會把國交與父神。那時,他已毀滅了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耶穌一直是以人子的身分作王,是神所設立的中保。當他的一千年統治結束時,神在地上的旨意便圓滿地成就了。一切對抗勢力都被擊敗,一切敵人都被消滅。基督作為人子的統治,會由在天上的永恆國度繼承。他在天上以神兒子身分進行的統治會直到永遠。

十五25 本節所強調的,上文已提及,就是基督的統治繼續下去,直至點滴的反叛和敵意都被肅清。

十五26 縱使是基督千禧年的統治,人仍會死亡,尤其是那些公開反叛主的人。但在白色大寶座前的審判時,死和陰間會被投到火湖里去。

十五27 神已經下旨叫萬物都服在主耶穌的腳下。神既叫萬物服了他,神自己當然是例外的了。本節並不容易理解,因為很難確定各個代名詞所代表的主語。我們可以這樣意譯:「因為神已經叫萬物都服在基督的腳下了。但當神說,萬物都在基督的腳下時,明顯地神並不包括在內,他乃是將萬物都歸到基督之下的那一位。」

十五28 縱使當萬物都服了子,他自己仍會繼續服在神之下,直到永遠。

神已經立了基督為他一切計劃和決策的管治者和執行者。所有的權柄和能力都歸於他手。將來有一天,他會就交給他管理的一切向神交帳。當他使一切歸服自己後,便會將國度交還父神。整個受造界,會在完美的狀態下歸回給神。當基督成全了他成為人的目的,即完成了救贖和恢復的工作後,仍會保留他在道成肉身中所采的從屬地位。如果他在成就了神的計劃和定旨後不再做人,那麼將神與人連繫起來的關鍵便會消失。 (選錄)

十五29 本節可能是整本聖經其中一節艱深難解的。很多人提出不同的解說。例如,有人力稱信徒可以代表那些在生時沒有受洗的人接受洗禮。這種解釋與聖經整體教訓不吻合,只是​​根據一節經文來推論,並沒有其它經文的支持,所以不可以接受。另有人相信死人受洗的意思,是指我們在洗時看自己是已死的。這是可能的解釋,但與上文下理不大配合。

與上文下理最為配合的解釋是這樣的。當保羅寫這封信時,那些公開承認基督的人正面對嚴峻的迫害。當他們受洗時,迫害尤為激烈。他們在受洗時公開承認對基督的信仰,在洗禮後不久即以身殉道。這是常見的。然而,這樣足以阻止其它人得救,並不敢受洗嗎?事實絕非如此。看來,那些由殉道者留下來的位置,不斷有其它人代替。當他們受洗踏進水里時,他們的確是為或取代(希臘文是huper)死人受洗。因此,這裡所說的死人,是指那些為基督大膽作見證而死的人。所以,保羅的論點就是,如果沒有死人復活的事,那麼受洗以取代殉道者的位置,就是愚蠢的事了。這就好像加派戰士上陣補充兵源,但卻是在打一場必敗的仗,好像在絕無希望的情況下負隅頑抗。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

十五30 我們又因何時刻冒險呢?使徒保羅常面對危險。由於他毫無畏懼的宣揚基督,結果他在所到各處都樹敵。有人密謀要取他的性命。只要他放棄宣揚基督,就可以脫離這一切。事實上,如果根本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他也理應放棄。

十五31 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裡,指著你們所誇的囗、極力的說,我是天天冒死一句,可以譯作:「我所度過的每一天,都在死亡的威脅之下。這是千真萬確的,好像我因你們這一群我在基督耶穌裡生的兒女而喜樂一樣實在。」

十五32 使徒保羅回想他在以弗所面對的猛烈逼迫。相信他並沒有真的被扔進鬥獸場去與猛獸搏鬥;他這裡所說的野獸,是指那些惡人。事實上,保羅既是羅馬公民,是不會被迫去與惡獸搏鬥的。我們不知道他在這裡所指的是那一件事件。無論如何,論點是清晰的:如果保羅不能肯定有死人復活的事,他願意麵對這樣危險的搏鬥就是極愚蠢的了。誠然,他有以下的人生觀是明智的:「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

有些基督徒表示,就算只有今生而沒有來世,他們仍會選擇做基督徒。保羅卻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沒有復活的話,我們還是盡情享受此生好了。我們會為飲食、衣著和享樂而活。這是我們所能冀盼的唯一樂境。然而,復活既是真的,我們還是不要把生命花在這些短暫的事情上。我們必須為將來而不是「眼前」而活。

十五33 在這問題上,哥林多信徒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保羅指的是那些假師傅,他們來到哥林多教會,否定有復活的事。基督徒應明白,與邪惡的人或教訓為伍,就不可能避免受他們影響而敗壞。邪惡的教訓肯定會影響人的生命。假冒的教訓不會引導人成聖。


十五34 哥林多信徒應醒悟為善,卻不要犯罪。他們不應受這些邪惡教訓所騙。因為有人不認識神,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一般理解本節的意思指尚有男女從未聽過福音,為此基督徒應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使世人都歸主。這解釋也許正確,不過我們相信,這段的基本意思是指到在哥林多信徒的聚會之中,尚有人不認識神。他們並不是真信徒,而是披著羊皮的狼,是在不經不覺之間偷進來的假師傅。這些人竟然可以在基督徒相交之中有分,並教導邪惡的道理,哥林多信徒確實應感到羞愧。這種疏忽使不敬虔的人滲入聚會之中,使教會的整體道德風氣衰落,結果造成破囗,讓各樣的錯謬侵進去。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

14:1 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原文作:是說預言;下同)。
14:2 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 神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他在心靈裡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祕。
14:3 但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
14:4 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
14:5 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更願意你們作先知講道;因為說方言的,若不翻出來,使教會被造就,那作先知講道的,就比他強了。
14:6 弟兄們,我到你們那裡去,若只說方言,不用啟示,或知識,或預言,或教訓,給你們講解,我與你們有甚麼益處呢?
14:7 就是那有聲無氣的物,或簫,或琴,若發出來的聲音沒有分別,怎能知道所吹所彈的是甚麼呢?
14:8 若吹無定的號聲,誰能預備打仗呢?
14:9 你們也是如此。舌頭若不說容易明白的話,怎能知道所說的是甚麼呢?這就是向空說話了。
14:10 世上的聲音,或者甚多,卻沒有一樣是無意思的。
14:11 我若不明白那聲音的意思,這說話的人必以我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為化外之人。
14:12 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
14:13 所以那說方言的,就當求著能翻出來。
14:14 我若用方言禱告,是我的靈禱告,但我的悟性沒有果效。
14:15 這卻怎麼樣呢?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
14:16 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
14:17 你感謝的固然是好,無奈不能造就別人。
14:18 我感謝 神,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
14:19 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
14:20 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
14:21 律法上記著:主說:我要用外邦人的舌頭和外邦人的嘴唇向這百姓說話;雖然如此,他們還是不聽從我。
14:22 這樣看來,說方言不是為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不信的人;作先知講道不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信的人。
14:23 所以,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若都說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豈不說你們癲狂了嗎?
14:24 若都作先知講道,偶然有不信的,或是不通方言的人進來,就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
14:25 他心裡的隱情顯露出來,就必將臉伏地,敬拜 神,說:「 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
14:26 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14:27 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
14:28 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口,只對自己和 神說就是了。
14:29 至於作先知講道的,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
14:30 若旁邊坐著的得了啟示,那先說話的就當閉口不言。
14:31 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地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
14:32 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
14:33 因為 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14:34 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她們說話。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
14:35 她們若要學甚麼,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
14:36  神的道理豈是從你們出來嗎?豈是單臨到你們嗎?
14:37 若有人以為自己是先知,或是屬靈的,就該知道,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
14:38 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吧!
14:39 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
14:40 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


十四1 本章明顯承接上一章。基督徒應追求愛,意思是他們要常服侍別人。他們也應為教會的緣故熱烈地切慕屬靈的恩賜。當然,恩賜是由聖靈隨他的意思分配的,同時我們仍可以祈求得著對所屬的本地聚會最有價值的恩賜。因此,保羅認為先知講道的恩賜特別值得切慕。然後,他解釋為什麼先知講道比說方言更有益處。

十四2 如果那說方言的沒有被翻出來,他說的對會眾沒有益處。神明白他所說的話,其它人卻不能,因為所用的言語他們不懂。他可能在談論一些尚未為人知的偉大真理,但卻毫無益處,因為完全不能明白。

十四3 另一方面,作先知講道的人,是造就、鼓勵、安慰別人。原因是他人運用普及的語言,分別就在這裡。當保羅說,作先知講道的是造就、安慰、勸勉人時,並沒有加以界定說明。他只是說,傳道者運用別人能明白的語言來傳達信息時,就產生這些效果。

十四4 本節常被用來辯明私人說方言造就自己的做法。但事實上,教會一詞在本章出現了九次(4、5、12、19、23、28、33、34節),給予很有說服力的證據,顯示保羅並非談論信徒在自己密室的靈修生活,而是在教會中運用方言的問題。從上文下理看,保羅不但不是主張說方言造就自己,而且是譴責在教會中運用恩賜卻沒有為別人帶來幫助的事。愛是顧念別人而不是自己。如果能憑愛心運用方言的恩賜,就會為別人而不只是自己帶來益處。

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他不是為自己的利益炫耀所有的恩賜,而是用會眾明白的語言說能建立人的話。

十四5 保羅沒有輕視說方言的恩賜,因他明白這是聖靈所賜的一樣恩賜。他不能夠也不會輕視任何來自聖靈的東西。他說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意思是否定人自私的企圖,不把恩賜局限於個人或一小撮受優惠的人。他的心願與摩西的差不多:「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一一29下)不過,雖然保羅這樣說,他卻知道神的心意不是要所有的信徒同擁有一樣恩賜(參看一二29、30)。

他寧願哥林多信徒都作先知講道,因為他們這樣就能彼此造就。但如果他們都說方言又沒有人翻譯,聽眾就不能明白,也不能得益。保羅寧願看見造就人的事。凱理說:「屬靈的心思意念,看重能造就人的事,過於令人驚奇的事。」

若不翻出來的意思,會指「若不是由說方言的人自行翻出來」,或「若不是由別人翻出來」。

十四6 即使是保羅本人,如果他到哥林多去只說方言,除非他們聽得懂他的話,否則對他們也毫無益處。他們必須能夠領會他說的是啟示和知識,或是預言和教訓。解經家都同意,啟示和知識是關於內心的接收,而預言和教訓則是外在的傳授。保羅在本節經文指出,為了教會得益的緣故,傳講的信息必須是能以明白的。在下面他繼續證明這點。

十四7 首先,他用樂器作例子。除非簫或琴發出有分別的音符,否則就沒有人知道所吹所彈的是什麼了。要稱得上是悠揚樂韻,就得包括不同的音符、明確的節拍,並有分量的清脆音色。

十四8 吹號角也是這樣。召集軍隊備亂的號聲必須清晰可辨,否則就沒有人能預備打仗了。如果號角手只站起來吹一個長長的單音,就沒有人會因此被提醒了。

十四9 人類的舌頭也是如此。除非我們的說話明白清晰,否則就沒有人知道我們在說什麼。這樣的話,我們就好像向空說話一樣毫無益處了。 (本節的「舌頭」指用來說話的器官,不是指方言。)這裡說的有一個實際的意義,就是教導應該清楚簡單。如果教導是深奧的,令人摸不著頭腦,就不能使他們得益。這樣做也許會令講者受到一些人的欽佩,但卻對神的子民毫無幫助。

十四10 保羅再舉出另一個例子,說明他正在闡述的真理。他提到甚多的世上的聲音。這裡的話題範圍超越人類的語言,也包括其它受造物的溝通方法。或許保羅想到不同種類的雀鳥的啼聲,並走獸的嗚叫。我們都知道,雀鳥在交配、遷徙、餵哺時,會發出不同的啼聲。此外,動物面臨危險時也會發出警告的嗚叫。保羅只想指出,一切聲音都有明確的意思。沒有一樣是無意思的。每一種聲音都是用來傳達一個明確的信息。

十四11 人類的語言也是一樣。一個人說話時,要發聲清晰,否則就沒有人能夠明白。他只是在重複講毫無意思的噪音而已。最教人懊惱的,莫過於試圖與人溝通,但他卻不懂你的語言。

十四12 這樣看來,哥林多信徒對屬靈的恩賜的切慕,應以教會得造就為依歸。莫法特將本節翻譯為:「以教會得造就,作為你切慕優勝於人的目的。」要注意,保羅從沒有阻止他們切慕屬靈恩賜,而是致力引導、指示他們,好使他們運用恩賜時,達到最高的目標。

十四13 若有人說方言,他就應求著能翻出來。意思也可以指他應求有人能翻出來。一個人同時擁有說方言和翻方言的恩賜,這是可能的事,但卻是例外且非必然的。從人體的類比來看,不同的肢體應有不同的功用。

十四14 當一個人在教會聚會時禱告說方言,這是他的靈禱告。意思是他感覺到自己在說話,縱使不是用慣常的語言。但他的悟性沒有果效,意思是不能為任何人帶來益處。會眾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本章19節的註釋會作解釋,我們將我的悟性解作為「其它人對我的理解」。

十四15 這卻怎麼樣呢?很簡單:保羅不但用靈禱告,而且也用別人可以理解的方式禱告。這就是也要用悟性禱告的意思。並不是說他用自己的悟性禱告,而是用有助他人理解的方式去禱告。同樣地,他會用靈歌唱,也要用別人能明白的方式歌唱。

十四16 本節足以清楚證明,上述的詮釋是正確的。如果保羅用靈祝謝,而不是用其它人可以理解的說話祝謝;那麼,凡不明白他說話的人又怎能在結束時說「阿們」呢?

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指坐在聽眾席的人,他不曉得講者正在運用的語言。本節不經意地認可在教會公開聚會時要善用「阿們」。

十四17 誠然,一個人可以用外國語言來感謝神;但如果其它人根本不明白他在說什麼的話,就不能從中得造就了。

十四18 很明顯,保羅有能力說方言比他們眾人還多。我們知道保羅懂得數種語言;不過,這裡指他有說方言的恩賜。

十四19 雖然他有這麼高超的語言能力,但保羅說他寧可用悟性,即令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他完全沒有興趣用恩賜來炫耀自己。他的主要目的是要幫助神的百姓。因此他決意當他說話時,所運用的方式是要能令其它人明白的。

悟性在原文文法上屬客觀所有格。這不是指我所能明白的事物,而是當我說話時其它人能明白的。

何治指出,從經文的上文下理看,所指的不是保羅能理解自己用方言所說的話,而是別人能理解他所說的話:

如果說保羅感謝神,他比別人多得說方言的恩賜,這恩賜能令他說一些連他自己也不明白的語言,而根據他的原則,運用這恩賜其實不能叫自己或任何人得益的。這樣的假設實不足信。本節同樣清楚表明說方言不是指在說話時頭腦不清醒。至於這恩賜的本質的總體道理,必須只能與本段經文的意思一致。保羅指出,雖然他比哥林多信徒懂得更多外語,但他寧願用他的悟性,就是別人能明白的方式講五句話,總強過用眾人不明白的語言講一萬句話。在教會聚會時,我寧可說話教導人(katecheo)道理(加六6)。這展示用​​悟性說話的意思,就是用說話的方式傳遞教訓。

十四20 保羅接著規勸哥林多信徒不要在思想上幼嫩不成熟。小孩子喜愛樂趣而不是用處,喜歡變動不定的事物而不是持久不變的。保羅乃是說:「不要幼稚地追求這些特別的恩賜,為要炫耀自己。一方面應該像小孩子,就是在惡事上。但在其它事上,應有成年人的成熟心志。」

十四21 保羅再引述以賽亞書,表示方言這異能向非信徒顯示,而不是信徒。神說,以色列人既拒絕接受他的信息,並且藐視,他便用外族的語言向他們說話(賽二八11)。當亞述人入侵以色列境地,以色列人聽見他們中間有亞述人的語言時,這預言便應驗了。這是給他們的記號,說明他們拒絕接受神的話語。

十四22 這裡的論據是,神既以說方言給不信的人作證據,哥林多信徒就不應堅持在信徒聚會時隨便運用這恩賜。如果他們能作先知講道就更好了,因為先知講道是給信徒而不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的。

十四23 所以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若所有基督徒都說方言,但又沒有人翻出來,偶然走進來的陌生人會有什麼觀感?對他們來說,這不是好見證;相反,他們會以為信徒都瘋了。

表面看來第22節與本節至25節有矛盾。第22節告訴我們,說方言是給不信的人作證據,而先知講道給信徒。但在本節至25節,保羅指出,如果在教會說方言,可能會令不信的人感到困惑、絆倒,先知講道才對他們有幫助。

可以這樣解釋表面上的矛盾。第22節所指不信的人,是那些拒絕接受神的道、將真理摒於心門外的人。方言就是神對他們施行審判的記號,正如以賽亞書中以色列人的經歷(21節)。本節至25節裡不信的人卻是那些受教的人。他們願意聆聽神的道,他們出席基督徒的聚會便是證明。如果他們聽見基督徒用外語說話,卻沒有人翻譯出來,便會受阻而不是得幫助。

十四24 假如有陌生人來到聚會的地方,當時基督徒正在聽先知講道而不是說方言,來訪者聽見並明白所說的話,他們就會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了。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除非聽者能明白所說的話,否則就不會真正地知罪了。當運用方言但沒有人翻譯時,明顯地來訪者就不能得到幫助。當然作先知講道的會用當地慣用的語言,結果是令聽者受感染。

十四25 聽者心裡的隱情因先知講道而被顯露出來。他感到講者是在直接對他說話。神的靈在他心靈里工作,使他知罪。於是,他就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這些人中間了。

因此,保羅在第22節至本節要指出的,是說方言但沒有翻譯,不能叫不信的人知罪,但作先知講道卻可以。

十四26 由於在說方言上,教會內出現一些濫用的情況,因此,神的靈必須定出一些規矩,以管制這恩賜的運用。規矩記載在本節至28節一段。

初期教會聚會的時候,情況是怎樣的呢?從本節可見,聚會是簡樸自由的。神的靈隨意運用他賜給教會的各樣恩賜。例如,有人念一篇詩歌,然後另一人起來闡明教訓。另一人用外國的方言說話,另一人將他直接從主那裡領受的啟示說出來。又另一人將剛才的方言翻譯出來。保羅默許這種「開放式的聚會」。在這樣的聚會中,神的靈得以自由地透過不同的弟兄說話。但雖然如此,他還是為如何運用恩賜,定下第一樣規矩,就是凡事都當以能造就人為依歸。令人興奮又引人注目的事,並不必然對教會重要。為要令事奉可蒙悅納,就必須能建立神的子民。這正是造就的意思──屬靈上的成長。

十四27 第二樣規矩,就是在聚​​會中,不能多於三個人用方言說話。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在聚會中,一大群人站起來,展示他們運用外語的本領,這是不可以的。

此外,在聚會中說方言的兩個或三個人,必須輪流著說。意思是,他們不可以同一時間齊說方言,是一個跟著一個的。這樣可以避免幾個人一同說話而造成的喧鬧混亂。

第四樣規矩就是必須有翻譯員,要一個人翻出來。若有人要站起來用外語說話,他必須先肯定在場有人能將他所要說的話翻譯出來。

十四28 在場若沒有人翻,他就要在會中閉囗。他可以在座位上,用這外語默不作聲地對自己和神說,但不准公開地這樣做。

十四29 由本節至33節上列出運用先知講道恩賜的規矩。首先,由兩個人,或是三個人作先知講道,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在每一次聚會中,不可以多過三個人作先知講道,而在聆聽的信徒要慎思明辨,以斷定講者的話確實從神而來,抑或這人原來是假先知。

十四30 前文已提到,先知是從主直接得到指示,然後向教會揭示出來。但他在揭開啟示的信息後,會繼續向會眾講解。因此,使徒保羅定下規矩,如果有先知正在說話,又有會眾中的另一位先知得了啟示,那先說話的先知就要停下來,讓給得到最新啟示的一位了。究其原因,有人指出,由於第一位講者說得愈長,他就愈容易憑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仗著啟示來說話了。在持續的講論過程中,總會有危機,就從揭示神的道理變成自說自話了。啟示才是最要緊的。

十四31 眾先知應有機會一個一個的發言。不能由一位先知佔據所有時間。這樣行,教會就能得到最大的裨益──眾人都可以學道理,而眾人都可以得激勵或得勸勉。

十四32 本節列出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從字裡行間推斷,很可能哥林多信徒有錯誤的觀念,以為一個人愈受神的靈支配,就愈少自控的能力。他們認為,這人的情緒會極度高漲,不能自已。高德指出,他們又爭辯說,一個人愈受聖靈支配,就愈少運用智能,愈失去自覺。他們心目中,在聖靈支配下的人,都處於被動的狀態,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語,說話的長短,甚至他一般的行動。然而,我們面前的這段經文,卻完全駁斥這種觀念。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換句話說,他沒有在自己不同意或在違反他意願的情況下,進入不能自已的狀態。因此,人不能迴避本章經文的教訓,託辭說他不能控制自己。人自己可以決定在什麼時候說話,講論多久。

十四33 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換句話說,如果聚會時場面喧鬧混亂,可以肯定這聚會不是在神的支配下!

十四34 眾所周知,新約聖經的章節分句甚至標點符號,是在原稿寫成多個世紀後才加上去的。第33節的最後一個從句,應用來修正本節提到的教會情況,而不是單提出一個關於這位無所不在的神的普遍真理(有些希臘文版本和英文譯本使用這樣的標點符號)。例如,美國標準本(中文和合本也一樣)是:「婦女在會中要閉囗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他們說話。他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保羅給哥林多聖徒的指示,不但只應用在他們身上,而且也向聖徒的眾教會作出同樣的指示。新約一貫的見證是,一方面承認婦女事奉的可貴,但公開向全教會的事奉責任,卻並不屬於她們。她們受託異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料理家務和養育子女。她們卻不可以在聚會中公開發言。她們的崗位是要順服男人。

正如律法所說的一句,相信是​​指女人順服男人一事。律法清楚教導這點;相信律法主要是指摩西五經。例如,創世記三章16節說:「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

常有人爭論說,保羅在本節所禁止的,是婦女在聚會時閒聊或交頭接耳。不過,這樣的詮釋是站不住腳的。這裡譯成說話(laleo)的字,在古希臘通用語中,並不是指閒聊。本章21節和希伯來書一章1節指到神說話時,原文都是用這個字。意思是帶著權威地說話。

十四35 事實上,婦女也不准在聚會中公開發問。他們若要學什麼,應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也許有些婦女會藉著發問,來避開上一節不准他們說話的禁例。單單向別人提出問題,也可以達到教導的目的。因此,本節填補了這個漏洞,也制止了反駁。

如果問本節對未婚女人或寡婦又如何。答案是聖經不會處理每個獨立案子,只是舉出概括的原則。如果女人沒有丈夫,可以問父親、兄、弟或教會中的長者​​。事實上,這句可以譯成:「可以問自己家裡的男人。」要謹記的基本原則是: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

十四36 明顯地,使徒保羅明白他這裡的教訓,會招致相當程度的異議。他是何等明智!他在本節用反問的手法面對辯駁:神的道理豈是從你們出來麼?豈是單臨到你們麼?換句話說,如果哥林多信徒聲稱在這些事情上的認識比保羅深的話,保羅便要問他們:神的道理難道是從他們的教會帶出來的,難道單是他們承受神的道理?從他們的態度看,他們以自己為這些事情的權威。但事實上,神的道並不是源自任何一家教會,也不是單由一家教會擁有神的道。

十四37 對於上述的教訓,保羅強調並不是他個人的意見或見解,而是主的命令;如果有人是屬主的先知,或是真正屬靈的,就該知道這是屬實的。有人硬說保羅的一些教訓,特別是關於婦女的,只反映他個人的偏見而已。但本節充分地回答這些言論。這些並不是保羅的個人主張,而是主的命令。

十四38 當然,有人不願意接受上述的事實,因此保羅加上一句: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罷!如果有人拒絕承認這些寫下的話是受聖靈的默示,且不願意順命聽從,他也就只會繼續停留在這無知的階段。

十四39 保羅總結以上有關運用恩賜的指示時,告訴弟兄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但也不要禁止別人說方言。本節說明這兩樣恩賜的重要次序──信徒要切慕前者,而後者則不用禁止。作先知講道比說方言更有價值,因為能使罪人知罪,聖徒得建立。說方言而沒有人翻譯,唯一的作用是向神和自己說話,並展示自己運用外語的能力,這能力乃是神所賜的。

十四40 保羅最後的勸誡,就是凡事都必須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這規矩加在本章中,確有其意義。一直以來,自稱有說方言能力的人,他們聚會時往往缺少秩序。他們的聚會,有不少情緒失控和普遍混亂的場面。

總括來說,在地方教會運用方言上,使徒保羅定下了這些規矩:

1.不應禁止使用方言(39節)

2.如果有人說方言,必須有翻方言的人在場(27節下、28節)。

3.在任何聚會中,不能多於三個人說方言(27節上)。

4.他們必須一個一個的輪流說(27節中)。

5.他們所說的,必須能造就人(26節中)。

6.婦女在聚會中要安靜(34節)。

7.凡事必須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40節)。


這是持久有效的規矩,我們今天的教會也須遵從。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

13: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13: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13:3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13: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13: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3: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13:9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3:10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13:11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3:12 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原文是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十三1 一個人就算能說所有的語言,包括世人的和天使的,卻沒有運用這能力來造就別人;那麼,他就不比金屬相碰所發生的刺耳響聲更有益處、更覺美妙的了。根本沒有人能明白的字句,說出來也沒有益處,只是折磨神經的喧鬧聲而已,不能為大家帶來任何好處。方言要翻出來,才可以造就別人。就是這樣,說話的內容也要能造就人方可。天使的話語大概代表典雅的言語,卻並非不為人認識的言語,因為在聖經中,每當天使對人說話時,總是用一般人常用的、容易明白的言語。

十三2 同樣地,某人或會從神那裡得著超凡的啟示。也許他明白從神而來的重大奧秘,就是重要的真理,一直未為人知的,如今卻向他顯明出來。也許他從神得到的,是用超自然方法授予的大量知識。也許他擁有勇敢無雙的信足以移山。但如果他只利用這些奇妙的恩賜來使自己得益,而不是建立基督身子其它肢體,這些恩賜就毫無價值了。擁有恩賜的人也算不得什麼,他對別人毫無助益。

十三3 保羅就算將他所有的周濟窮人,甚至捨己身叫人焚燒;但如果這些英勇的行為不是憑著愛心而作的,那就對他毫無益處了。如果他只是為了引人注目,並享有名聲,那麼他的善行都是毫無價值的。

十三4 有人說:「本章並非愛的專論,卻與新約聖經中大部分優秀的篇章一樣,與實際的處境有關。」何治指出,哥林多信徒欠缺耐性、不滿、善妒、華而不實、自私、失禮、不顧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多疑,充滿憤恨、吹毛求疵。

因此,使徒保羅就在這裡對比出真愛的特質。首先,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恆久忍耐就是在受到挑釁時仍堅忍下去。恩慈就是積極的善,努力締造別人的利益。愛是不嫉妒別人,卻因別人得尊榮而高興。愛是不自誇,不張狂。愛心知道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賜的,而人完全沒有條件驕傲。甚至連聖靈的恩賜,都是神全權決定如何分配的。所以,不管所得的恩賜是何等引人注目,也不會驕傲,或不可一世。

十三5 愛是不作害羞的事。如果一個人真正憑愛心行事,他會是個有禮和體恤別人的人。愛是不會自私地求自己的益處,而是關心可以怎樣幫助別人。愛是不輕易發怒,而是願意忍受別人的輕視和侮辱。愛是不計算人的惡,即是不會斷定別人動機不善,不去懷疑別人的行動。愛是沒有狡詐的。

十三6 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人的本性中有些卑鄙的傾向,就是喜歡不義的事,尤其是不義的行為能為自己帶來好處。這卻不是愛的精神。愛只喜歡真理的勝利。

十三7 凡事包容的意思,可以指愛是凡事以忍耐面對,或是指愛將別人犯的錯失收藏或隱蔽起來。包容一詞可以翻成「掩護」。愛不會毫無必要地將別人的過失公開,縱然在必要​​時會很堅定地對犯事的人施行合神心意的懲罰。

愛是凡事相信,即是對別人的行動和事情盡量作出最善意的解釋。愛是凡事盼望,即熱切地期望一切事最終會有最好結果。愛是凡事忍耐,即忍受逼迫或惡待。

十三8 保羅既描繪了實踐愛的恩賜者的特性,現在要說出愛的永恆,對比其它恩賜的短暫。愛是永不止息。愛會在永恆裡仍存留下去,我們會繼續愛主和彼此相愛。然而,其它恩賜卻只有短暫的意義。

本節至13節的解釋主要有兩個。一是傳統的觀點,認為先知講道、說方言和知識的恩賜,會在信徒進入永恆時終止。另一觀點認為這些恩賜已經終止了,是在聖經正典完成時終止的。為了闡明這兩種觀點,下文特將本節至12節意譯出來,分別命題為《在永恆裡》和《完成的正典》。

在永恆裡

愛是永不止息。相反,今世的先知講道之能,在神的子民歸回天家後便止息。現今雖有知識的恩賜,但當我們最終得享榮耀時,知識也就停止了。 (當保羅說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時,決不是指在天家那裡不再有知識。他必定是指知識的恩賜而言,因為到時神的真理將透過超自然的途徑傳送。)

十三9 在今生,我們的知識始終都是有限的,先知講道也是如此。聖經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並不明白的,神權能安排裡有不少的奧秘,不是我們能完全了解的。

十三10 等那完全的來到,即當我們在永恆的世界里達到完全的地步時,有限的知識和有限的先知講道恩賜便會歸於無有了。

一三11 此生好比孩提時期,我們的說話、心思、意念,都是十分有限和不成熟的。在天上時,好比完全長大的成人。那時,就會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一三12 只要我們尚在世上,所見的事物都是黯淡不清的,就好像是對著模糊的鏡子看一樣。相比之下,在天上好比面對面一般,即不會有阻隔,使視線模糊。我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我們知道的,就與主知道我們的一樣,即知道得更完全了。即使在天上,我們永不會有完全的知識。只有神是全知的。然而,比起現今,我們所知的範圍會大得多。

完成的正典

愛是永不止息。雖然尚有先知講道之能(在保羅的時代),但當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完成時,這種直接啟示的需要就終止了。說方言之能在保羅的時代仍然有用,但到了聖經的六十卷書相繼完成後,這些異能也必歸於無有,因為毋須靠它們來證實使徒與先知的講道(來二3、4 )。有關神真理的知識,是神賜給使​​徒和先知的;但當整套的基督教教義一次交付給聖徙後,這也就停止了。

我們,即眾使徒,現在所知道的有限(意思是我們仍在接收從神那裡直接啟示的知識),我們所作的先知講道也有限(因為我們只能夠將所接受的部分的啟示表達出來) 。

但等那完全的來到,即當新約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完成了,正典圓滿編成時,真理片刻局部的啟示便會停止,宣揚這真理的工作也終會歸於無有。神整全的道既己存在,就不再需要這些局部的啟示了。

異能恩賜乃是與教會的孩提時期相關的。恩賜並不幼稚,是聖靈所賜,必要的恩賜。但一旦神整全的啟示能夠從聖經揭示出來,就不再需要這些異能的恩賜,可以放置一旁了。孩子一詞,在這裡指一個尚未有充分語言能力的嬰孩。

我們如今(使徒時代)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我們(眾使徒)當中沒有任何一人得著神完整的啟示;各人只是得著部分,就像並謎面一樣。當聖經的正典完成後,就能除封不清楚的地方,窺其全豹了。如今,我們的知識(即眾使徒和先知)有限。然而,當新約經最後的一卷完成後,我們的知識便會前所未有地達到更完全更深入的程度了。

十三13 信、望與愛,是凱理所說「代表基督信仰的主要道德準則」。這些屬靈的美德比屬靈的恩賜更重要,且更存留久遠。簡言之,聖靈的果子比聖靈的恩賜更重要。

這些美德之中,最大的是愛,因為對其它人最有用。愛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別人為中心。

在結束本章之前,還要提出幾點。上文曾提到,有關第8至12節的詮釋,其中廣為人接納的說法,就是經節對比今世與永恆的情況。


但很多虔誠的基督徒卻支持完成的正典的詮釋,相信異能恩賜的作用,是要在神的真道尚未完全定稿成書之前,確立眾使徒的教訓。因此,當新約聖經完成後,就不需要這些奇能的恩賜了。後者的觀點誠是值得認真考慮,卻又難以確切地證實的。即使我們相信異能恩賜在使徒時代結束時已大致上終止了,但我們仍不能斷言,就是在今天神有意的話,也不能再運用這些恩賜了。不論我們支持那一套詮釋方法,那不變的教訓是,聖靈的恩賜是有限和短暫的,而聖靈的果子卻是永恆並更優秀的。如果我們實踐愛,就能夠避免誤用恩賜,並因濫用恩賜而造成的爭鬥和紛爭了。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

12:1 弟兄們,論到屬靈的恩賜,我不願意你們不明白。
12:2 你們作外邦人的時候,隨事被牽引,受迷惑,去服事那啞巴偶像,這是你們知道的。
12:3 所以我告訴你們,被 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
12:4 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
12:5 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
12:6 功用也有分別, 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
12:7 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
12:8 這人蒙聖靈賜他智慧的言語,那人也蒙這位聖靈賜他知識的言語,
12:9 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
12:10 又叫一人能行異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別諸靈,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
12:11 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
12:12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
12:13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12:14 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12:15 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
12:16 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
12:17 若全身是眼,從哪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裡聞味呢?
12:18 但如今, 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
12:19 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裡呢?
12:20 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
12:21 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
12:22 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
12:23 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
12:24 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 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
12:25 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
12:26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12:27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
12:28  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
12:29 豈都是使徒嗎?豈都是先知嗎?豈都是教師嗎?豈都是行異能的嗎?
12:30 豈都是得恩賜醫病的嗎?豈都是說方言的嗎?豈都是翻方言的嗎?
12:31 你們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


關於聖靈的恩賜和恩賜在教會中的功用(十二~十四)
本章至十四章論到聖靈的恩賜。哥林多教會有弊病陋習,特別是在方言恩賜上。於是保羅寫信加以糾正。部分哥林多信徒有說方言的恩賜。換句話說,他們蒙神賜能力,說一些從沒有學過的外國語言。但他們沒有運用這恩賜來榮耀神和造就其它信徒,只是用來炫耀一番而已。他們在聚會時站起來,說一些其它人並不明白的話,目的是使其它人因他們有這樣的語言能力而對他們刮目相看。他們向別人炫耀自己的神奇恩賜,並聲稱說方言的人屬靈程度較高。這一方面導致驕傲,另一方面使其它人感到妒忌、自卑和毫無價值。因此,使徒保羅必須糾正這些錯誤的態度,並在運用恩賜特別是說方言和預言上,定下一些規矩作管制。

一二1 他不願意哥林多的聖徒不明白有關屬靈的表現或恩賜。本節可直譯作:「弟兄們,論到『屬靈的』,我不願意你們不明白。」大部分聖經版本都加上恩賜二字,使意思完整。然而,下一節表示,保羅心目中不但只想及聖靈的彰顯,而且也想到邪靈。

一二2 哥林多人在信主前膜拜偶像,受邪靈轄制。他們活在對邪靈的畏懼中,並受著惡魔勢力的牽引。他們目睹靈界超自然的顯靈,並聽見邪靈指示的說話。他們在邪靈的影響下,往往不能自控,說話行為超越自身理智清醒的範圍。

一二3 信徒現在既已得救,就必須懂得怎樣判別靈界事物的顯露,即懂得如何分辨邪靈的聲音,以及真正來自聖靈的聲音。關鍵測試,在於對主耶穌所作的見證。某人如果說耶穌是咒詛的,那麼,肯定這人是受惡魔支配的。因為邪靈的特性是褻瀆咒詛耶穌的名。神的靈決不會引導人用這種話來論救主的,他的職事是要高舉主耶穌。他引人說耶穌是主,不但在囗頭上,而且全心全意,用心靈和生命來表示承認。注意三位一體神的每一位都在本節和第4至6節出現了。

一二4 保羅跟著指出,雖然在教會內有各樣不同的聖靈的恩賜,卻有一個基本的、三重的合一,牽涉神三位一體中的每一位格。首先,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哥林多信徒的表現,活像聖靈只賜下一種恩賜──說方言。保羅說:「不是的,你們的合一併不是基於有同一樣恩賜,而是在於擁有聖靈,他是一切恩賜的源頭。」

一二5 然後,使徒保羅指出,職事或在教會中的服事也有分別。我們並不是都做同一樣的工作。我們的共通點在於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是為同一位主作的,並且目的是要服侍他人(不是自己)。

一二6 再者,雖然就屬靈恩賜說,功用也有分別,但賜能力給個別信徒的神卻是一位。如果某人的恩賜看來比較成功、突出或優勝,原因並不在於有這恩賜的人較為出眾。原因在於神賜下能力。

一二7 聖靈在各信徒生命中彰顯自己的方法,就是賜下恩賜。沒有一位信徒是毫無功用的。賜下這些恩賜的目的,是要叫整個身體得益處。恩賜不是用來讓信徒炫耀自己,或甚至滿足自己,而是用來幫助他人。這是整個討論的關鍵。這自然地帶出一系列的屬靈恩賜。

一二8 智慧的言語是一種超自然的能力,說出一些具有神一般洞見的話,能解決困難的問題、辨明信仰、紓解衝突、提出實際的意見,或在敵對的掌權者面前自辯。很明顯司提反表現了智慧的言語的恩賜,他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敵擋不住」(徒六10)。知識的言語是一種能力,能夠將由神所啟示的信息傳播出去。從保羅的說話可見一班:「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林前一五51),「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帖前四15)。知識的言語的基本意思,就是能夠傳授新的真理,而這恩賜已不復存在,因為基督信仰已一次過交付給聖徒了(猶3)。基督信仰的教義是完整的。不過,從較次的角度看,知識的言語仍可以與我們在一起。那些與主關係密切的人,仍會從神那裡領受奧秘(參看詩二五14)。與其它人分享這些奧秘就是運用知識的言語了。

一二9 信心的恩賜,就是靠神所賜的能力,在尋求神心意的過程中,除去如山一般的困難(一三2),並按著從神的話語或個人的交通中所得的命令或應許作出回應,為神完成偉大的事。穆勒是有信心恩賜的典型例子。除了向神外,他沒有向任何人表達過他的需要。他在整整的六十年間,照顧了一萬個孤兒。醫病的恩賜就是能夠用神奇的力量去治病。

一二10 行異能包括能驅走鬼魔,改變物體的形態,叫死人復活,和能夠駕馭自然環境。腓力在撒瑪利亞行神蹟,吸引多人聽福音(徒八6、7)。先知恩賜的基本意思,是得恩賜的人從神得到直接啟示,並將啟示的內容傳達給其它人。有時,先知會預言將來的事(徒一一27、28,二一11);常見的,是他們將神的心意表明出來。跟使徒一樣,他們都與教會根基有關(弗二20)。他們本身並不是根基,但他們教導有關主耶穌的教訓,因此便奠下根基。根基一旦立好了,就不再需要先知。他們的事工,透過新約聖經保存下來給我們。聖經既已圓滿地完成了,如有任何人自稱先知,聲言從神那裡領受了額外的真理,我們就必須拒絕這樣的人。從較簡單的層面看,我們用先知一語來形容傳道人,他們能夠權威、深刻、有效地將神的話宣講出來。先知預言可以包括將頌讚歸與神(路一67、68),和勸勉堅固信徒(徒一五32)。辨別諸靈是指一種分辨能力,辨別出某先知或其它人是靠著聖靈抑或撒但說話。有這恩賜的人具備特殊的分辨能力,例如能夠分辨某人是否江湖騙子或機會主義者。因此,彼得能將西門揭露出來,指出他正受苦惱的毒害和被罪惡捆綁(徒八20~23)。方言的恩賜上文已提過,是沒有學過外國語言但卻能用這語言的能力。方言的恩賜是神特別賜給以色列人的一個表記。翻方言的恩賜是一種神奇的能力,雖然人未認識某種語言,卻能明白,並用本身的語言將信息傳達出來。有一點要注意,這一系列恩賜的首幾樣主要涉及智能領悟,而結尾的主要涉及情感。哥林多信徒卻將次序倒轉了。他們高舉方言的恩賜,過於其它。他們以為一個人愈得著聖靈,就愈受某種能力支配,不能自已。他們混淆了能力和屬靈程度。

一二11 第8至10節提到的所有恩賜,都是這位聖靈賜下並控制的。這裡我們再次看到,他不是給每個人相同的恩賜。他將恩賜隨己意分給各人。恩賜是由聖靈全權分配的。如果我們真能掌握這點,就可以避免驕傲,因為我們沒有一樣東西不是領受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避免生不滿之念,因為由無限智慧和慈愛的神來定我們應得什麼恩賜,他的決定是完美的。希望人人都得到同一恩賜的想法是錯的。如果各人都演奏相同的樂器,就不可能有交響樂團了。如果身體只有舌頭的話,就是個怪物了。

一二12 身子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統一和繁多。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雖然信徒各有不同,且有不同的功用,但他們全體組起來,成為一個有功用的個體──身子。基督也是這樣一句,更準確地可譯作:「這位基督也是這樣。」「這位基督」不但是指在天上得榮耀的主耶穌基督,而且是指在天上的頭和他在地上的肢體。所有信徒都是基督身體上的肢體。正如人的身體是向別人表達自己的工具,基督在地上的身體也是他選擇來向世人表達自己的工具。這是主奇妙恩典的證明,因為他竟然容我們成為他身體上的肢體,在「這位基督」裡有分。

一二13 保羅繼續解釋我們如何成為基督身體上的肢體。我們……都從(或在)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更直接的翻譯是「在一位聖靈裡」。這可以指聖靈是我們受洗時的環境,正如在洗禮時信徒浸在水的環境裡一樣。意思可以指聖靈是施洗者,所以是從一位聖靈受洗。這是較可接受和容易明白的意思。聖靈的洗髮生在五旬節當日,教會就在當時誕生了。當我們重生時,我們也分享這洗的效益。我們成為基督身體上的肢體。這裡有幾個重點要留意:第一,聖靈的洗是神的工作,將信徒放在基督身體內。這與水禮不同。從馬太福音三章11節、約翰福音一章33節和使徒行傳一章5節可以清楚看見這點。這不是救恩後的另一次施恩,使信徒成為更屬靈。所有哥林多信徒都從聖靈受洗,但保羅責備他們,因為他們屬肉體,即並不屬靈(三1)。能夠說方言,並不是受聖靈的洗的必然記號。所有哥林多信徒都從聖靈受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說方言(一二30)。降服在聖靈權下的信徒,確會經歷重大的改變,然後得著從上頭來的能力。但這經歷卻與聖靈的洗有分別,不應彼此混淆。本節繼續說明,信徒全都飲於一位聖靈。意思是信徒接受神的靈的內住,並接受他在他們生命中工作的各種效益,所以與他有分了。

一二14 沒有各個不同的肢體,就不成一個人的身子了。必須有許多肢體,各與其它的肢體有別,各服從頭的指示,並與其它肢體合作。

一二15 當我們明白一個正常健康的身體一定有繁多的部分時,就可以避免兩方面的危險──小覷自己(15至20節)及小覷別人(21至25節)。如果腳因為自己不能做手的工作,覺得自己並不重要的話,這是荒謬的。畢竟,腳能夠站立、走路、奔跑、攀爬、跳舞、踢跳,還有別的等等。

一二16 耳不應由於自己不是眼,就要離群獨處。我們要到失聰時,才知道耳的重要;那時候,我們才感到耳的作用。

一二17 若全身是眼,就會是個沒有聽覺的怪人,只可在馬戲班中作加插表演。又或者全身只有耳,於是沒有鼻子聞到煤氣洩漏,不久這身子也會失去聽覺,因為他知覺全失,甚至要死了。保羅指出,如果一個人全身只有舌頭,就是個畸形人,是個怪物。然而,哥林多信徒過分強調說方言的恩賜;他們實際上要組成一個全身是舌頭的地方相交聚會。這個聚會能夠說話,但也就只此而已!

一二18 神並不需要為這樣的愚昧負責。他有無可比擬的智慧,隨自己的意思將不同的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只要我們知道他正在做的事,我們都會來尊崇他!無論他賜我們什麼恩賜,我們都要滿心感激,並滿帶喜樂地運用來榮耀他和建立他人。妒忌別人的恩賜是罪。這是悖逆、不滿神為我們一生所定的完美計劃。

一二19 我們不可能想像身子只有一個肢體。因此哥林多信徒應謹記,如果他們全都只有方言的恩​​賜,那麼他們就不能夠有一個正常運作的身子了。雖然其它的恩賜不是這麼顯著、引人注目,卻都是缺一不可的。

一二20 神已經命定,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至於人體,這點是明顯的;至於我們在教會裡的事奉,也應如此。

一二21 妒忌他人的恩賜是愚昧的,同樣地,貶低他人的恩賜或覺得不需要他人,也是愚昧的。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眼可以看見要做的事,卻做不來,得靠手來完成。同樣,頭會知道要往那裡去,卻要靠一雙腳前往。

一二22 身上肢體有些看似比其它軟弱的,以腎臟為例,看來不像手臂般強。然而,腎臟卻是不可少的,手臂卻不然。我們缺少了手臂、腿,甚至舌頭,仍能生存,但沒有了心臟、肺、肝或腦,則不能活了。然而,這些重要器官卻從沒有展露在人面前,只是毫不顯眼地發揮本身的效用。

一二23 身子有部分肢體是較吸引的,其它並不那麼體面。看來不那麼漂亮的肢體,我們要用衣服加以遮蔽。因此,肢體間要有某程度的互助,盡量減低彼此間的差異距離。

一二24 身上那些俊美的肢體,並不需要額外的關心。但神已將身子各個不同的肢體配搭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個體。有些肢體是好看的,有些是平凡的;有些顯露出來是妥當的,有些則不然。但神已賜給我們本能,懂得重視所有的肢體,明白他們都是互相倚靠的,並將不體面的肢體與其它肢體之間的差異,加以平衡。

一二25 肢體間互相照顧,就能避免分歧,或身上分門別類。一個肢體提供所需的給另一肢體,反過來又得到只有這肢體才可以提供的幫助。教會內的情況也是如此。過分強調一種屬靈恩賜,會導致分歧和衝突。

一二26 一個肢體所受的影響,會牽連所有的肢體。這是人體功能上眾所周知的事實。舉例來說,發燒的影響並不局限於身體的某一部分,而是影響整個人體。其它的疾病與痛症也是這樣。眼科醫生往往可以透過檢查眼睛,察出腦腫瘤、腎病或肝炎等問題。原因是這樣:雖然所有肢體都是獨特和彼此分開的,但他們卻組合起來成為一個身子。他們緊密地互相聯繫起來,以致一個肢體所受的影響會遍及全身。因此,我們不應不滿意自己所分配到的,或另一方面覺得自己是獨立於他人的;而是應感到在基督的身體內有真正的團結。任何傷害其它基督徒的事,都足以叫我們感到最深切的傷害。同樣地,當我們看見其它的基督徒得榮耀,我們不應妒忌,而是應與他一同快樂。

一二27 保羅提醒哥林多信徒,他們就是基督的身子。這不可能是指基督身體的整體;也不可能是指一個基督的身體,因為只有一個基督的身體。唯一的意思是他們合起來,組成基督身體的縮影或袖珍版。各自來說,他​​們成了該大合作社群的一分子。既是如此,便應發揮他的功用,且不存驕傲、自恃、妒忌、自卑的心。

一二28 使徒保羅向我們列出另一個有關恩賜的單子。這些單子都不是整全的。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一這詞表示,並非所有人都是使徒。十二使徒是由主所差派,作他的使者。當主在世上工作時,他們與他同在(徒一21、22),而且除了猶大之外,他們都在主復活後見過他(徒一2、3、22)。不過,除了這十二位之外,有其它人是使徒。最著名的是保羅,此外還有巴拿巴(徒一四4、14);主的弟弟雅各(加一19);西拉和提摩太(帖前一1,二6)。使徒們與眾新約先知,傳揚主耶穌基督的道理,為教會奠下了教義的基礎(弗二20)。嚴格來說,今天已不再有使徒。廣義來說,今天仍有奉主差遣的使者和建立教會者。我們稱他們為宣教士而不是使徒,避免誤以為他們有初期使徒的權柄和能力。然後是先知,我們已提過,先知是神的代言人,在神的道未被記錄下來時傳達神的話。教師領受神的話,用易於明白的方法向人解釋。行異能的可以指叫死人復活、趕鬼等。如上文所述,醫病的指能即時治好身體上的疾病。幫助人的常與執事的事奉有關,他們獲委派處理教會的庶務。另一方面,治理事的這種恩賜,常應用在長老或監督的身上。這些人負責照顧地方教會的敬虔和屬靈情況。最後是說方言的恩賜。我們相信這樣的次序是有意思的。他首先提到使徒,最後才是說方言。哥林多信徒卻以說方言居首位,貶低使徒的恩賜!

一二29、30 當使徒保羅問是否每個信徒都要有相同的恩賜,不論是使徒、先知、教師、行異能、醫病、幫助人、治理事、說方言、​​翻方言時,原文的文法表示他期待並要求的答案是「不」。因此,不論是明說或暗示,如認為每人應有說方言恩賜的,就與神的話矛盾了,也有別於一個身子有很多不同肢體在各自發揮功用的觀念。既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說方言的恩賜,那麼以說方言為受聖靈的洗的記號,就是錯誤的說法了。因為,這樣說來,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期待受這種洗。然而,事實是每個信徒已受了聖靈的洗(13節)。

一二31 保羅說「你們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賜」,他是對哥林多整個教會說的,而不是對個別人。在原文,句子的動詞是眾數的。意思是他們成為一個教會,應期望在他們當中有各種能造就人的恩賜。更大的恩賜就是最有用的,而不是引人注目的。所有的恩賜都是聖靈賜下來的,沒有一樣可以被藐視。但恩賜之中,有部分會為身子帶來更大的益處,這是事實。每一個地方教會,都應求主興起有這些恩賜的人。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保羅用這句話來介紹這愛的篇章(林前一三)。意思是單單擁有這些恩賜,不及藉愛心運用這些恩賜的重要。愛是為他人設想,不是為自己。有人從聖靈獲得超乎常人的恩賜,這當然是好事。但如果這人用這恩賜來建立別人的信仰,而不是用來引人注目,就是更美的事了。很多人把第十三章分割出來,脫離上文下理,以為這是一插段,目的是要消減第十二和十四章討論方言所造成的緊張氣氛。不過,事情不是這樣。本章是保羅論點的重要和連貫的部分。明顯地,濫用方言的恩賜,已在教會內造成紛爭。這些靈恩派人利用恩賜來炫耀自己,造就自己,滿足自己,卻沒有憑愛心行事。他們聚會時公開地說一些他們從來沒有學過的語言,藉此滿足自己;但對其它人來說,要他們呆坐聽著一些不明白的東西。實在是一件苦事。保羅堅持,必須憑著愛心來運用恩賜。愛的目的,是幫助別人,而不是取悅自己。又或者那些「非靈恩派人」反應過敏,也沒有憑愛心行事。他們甚至走到極端,指一切方言都是來自魔鬼的。他們講希臘話的舌頭,大概比「靈恩派人」的舌頭更不靈光!他們沒有愛心的表現,可能比濫用方言恩賜的行為更差勁。因此,保羅智慧地提醒他們眾人,雙方都要運用愛心。如果他們會以愛心相待的話,問題大致上可以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將對方逐出教會或實行分裂,而是要有主的愛。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

11:1 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
11:2 我稱讚你們,因你們凡事記念我,又堅守我所傳給你們的。
11:3 我願意你們知道,基督是各人的頭;男人是女人的頭; 神是基督的頭。
11:4 凡男人禱告或是講道(或譯:說預言;下同),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
11:5 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
11:6 女人若不蒙著頭,就該剪了頭髮;女人若以剪髮、剃髮為羞愧,就該蒙著頭。
11:7 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 神的形像和榮耀;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
11:8 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
11:9 並且男人不是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
11:10 因此,女人為天使的緣故,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
11:11 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無男,男也不是無女。
11:12 因為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但萬有都是出乎 神。
11:13 你們自己審察,女人禱告 神,不蒙著頭是合宜的嗎?
11:14 你們的本性不也指示你們,男人若有長頭髮,便是他的羞辱嗎?
11:15 但女人有長頭髮,乃是她的榮耀,因為這頭髮是給她作蓋頭的。
11:16 若有人想要辯駁,我們卻沒有這樣的規矩, 神的眾教會也是沒有的。
11:17 我現今吩咐你們的話,不是稱讚你們;因為你們聚會不是受益,乃是招損。
11:18 第一,我聽說,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我也稍微地信這話。
11:19 在你們中間不免有分門結黨的事,好叫那些有經驗的人顯明出來。
11:20 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
11:21 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
11:22 你們要吃喝,難道沒有家嗎?還是藐視 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我向你們可怎麼說呢?可因此稱讚你們嗎?我不稱讚!
11:23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11:24 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有古卷:擘開)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11:25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11:26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11:27 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11:28 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
11:29 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11:30 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死(原文是睡)的也不少。
11:31 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
11:32 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
11:33 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
11:34 若有人飢餓,可以在家裡先吃,免得你們聚會,自己取罪。其餘的事,我來的時候再安排。


十一1 本節放在第十章較為協調。保羅剛才表明說,他如何按照對他人的影響而調整自己的行動。他告訴哥林多信徒要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樣。他為了幫助身邊的人,甘願放棄自己的利益與權利。哥林多信徒也應當這樣做,卻不應自私地誇示個人的自由,以致阻礙基督福音的發展,或絆跌軟弱的弟兄。

關於婦女蒙頭(十一2~16)
本章第2至16節集中討論婦女蒙頭的問題。餘下的經文則處理與主餐有關的不當行為(17至34節)。本章的首段內容引起不少爭議。有人認為保羅所作的指示,只適用於他的時代。有人甚至爭論說,經文反映出保羅對婦女心存偏見,因為他是一個獨身漢!另有人則只管接受經文的教訓,縱使完全不明白意思,也只求遵守其誡規。

十一2 使徒保羅首先稱讚哥林多信徒如何凡事記念他,並堅守他所傳給他們的。所謂所傳給他們的(或譯作傳統),不是指多年來教會承襲的慣例和習俗。這裡所指的,是使徒保羅蒙啟示而得的教訓。

十一3 保羅開始討論婦女蒙頭的事。他的教訓是基於一個事實,就是每一個有秩序的社會,都建基在兩大基礎上──權威和對該權威的服從。世上沒有任何社會可以不依上述原則而又能運作完善。保羅談到三種重要的關係,都牽涉權威和服從。首先,基督是各人的頭;基督是主,人臣服於他。第二,男人是女人的頭;神將領導的地位交給男人,女人在男人的權威之下。第三,神是基督的頭;甚至在三位一體的神來說,也由其中一位站在領導的地位上,另一位則順命聽從。這些領導和服從的例子,是神親自設計的,這在他安排的宇宙秩序中是基本的。首先要強調,服從並不等於次等。基督服從父神,但他並不次於父神。同樣地,女人雖然服從男人,但她並不次於男人。

十一4 男人在禱告或講道時,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就是基督。換句話說,這人不承認基督是自己的頭。因此,這是十分不尊重的行動。

十一5 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就是男人。換句話說,這女人不承認男人從神所得的領導地位,並不服從。如果全本聖經只有本節談論這題目,那麼意思就是說,只要婦女蒙了頭,就可以在聚會中禱告或講道了。但保羅在其它地方教導,婦女在會中要閉囗不言(林前一四34),她們也不可以教導或轄管男人,卻要沉靜(提前二12)。事實上,到第17節才談論聚會的問題;因此,第2至16節里關於蒙頭的教訓,不是只限於教會聚會。這些經文關乎每當婦女禱告或講道時的情況。她在聚會中應安靜地禱告,因為提摩太前書二章8節說明了限制,只准男人公開禱告。在其它時間,她可以開聲禱告或默禱。她也可以在主日學時間教導其它婦女(多二3~5)或向兒童講道。

十一6 女人若不蒙著頭,她大可以剪了頭髮。女人若以剪髮、剃髮為羞愧,她就應蒙著頭。女人不蒙頭,情況就跟把頭髮剪掉般羞恥。保羅並不是建議她到理髮店去,他是指在道德上如要一致,就要這樣做!

十一7 保羅從本節到10節,追溯創造的次序,以說明女人要服從男人。有謂婦女蒙頭的教訓,只適用於保羅時代的文化背景,卻不適用於今天。保羅上述論據卻足以完全否定這種觀點。男人作領導,女人予以服從,這是神從起初所定的次序。首先,男人是神的形象和榮耀,而女人是男人的榮耀。意思是男人是神在地上的代表,負責管理全地。男人沒有蒙頭,是無聲地證明這事實。女人卻從來沒有得著這領導的地位;她是男人的榮耀,其意思就如溫尼所說:「女人使男人的權威成為顯而易見的。」 在禱告時,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否則就等於將神的榮耀蓋起來,即羞辱了神聖的主。

十一8 跟著保羅提醒我們,男人不是由女人造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造而出的。首先被造的是男人,女人乃是由他的肋骨造出來的。這種人類的先後次序,加強保羅認為男人作領導的教訓。

十一9 保羅繼而提到創造目的,以確立他的論點。並且男人主要不是為女人造的;女人卻是為男人造的。耶和華在創世記二章18節明確地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十一10 女人既要服從男人,因此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服權柄的記號就是蒙頭,而這裡所指的不是她自己的權柄,而是服從她丈夫的權柄。為什麼保羅要加上為天使的緣故一句呢?可能是因為天使會觀看今天在地上所發生的事,正如他們觀看在創造時所發生的​​事。在起初創造時,他們看見女人錯誤地取了領導的地位,主使男人。她取代了亞當,替他作決定。結果,罪闖進入人類的世界,帶來不可言喻的悲慘痛苦結果。神並不希望新的創造重蹈起初創造的覆轍。他希望當天使向下看時,會看見女人服從男人,並以蒙頭作為外在的表示。或許我們應在這裡稍停下來,指出蒙頭是一種外在的標記,只有當這標記是像徵內在的美德時,才有價值。換句話說,一個女人可能蒙了頭,卻並沒有真正地順從丈夫。這樣的話,蒙頭就毫無意義了。最重要的事,是從心底里真正的順從;這樣,女人蒙頭就真正有意義了。

十一11 保羅並非表示,男人完全獨立於女人,為此補充說:「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無男;男也不是無女。」換句話說,男女是彼此倚靠的。男女兩者需要對方,而服從的觀念,與彼此倚靠的觀念,並無衝突。

十一12 從創造的角度看,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她是由亞當的肋骨造出來的。但保羅指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他所指的是生產的過程,男人是由女人生的。所以,神造成這個完美的平衡,表示兩者的存在不能沒有對方。萬有都是出乎神,意思是萬有都是他所命定的,因此沒有可埋怨的理由。這些關係不但由神所立,目的也是要榮耀他。這一切應足以使男人謙卑下來,使女人心悅誠服。

十一13 使徒保羅向哥林多信徒挑戰,自己審察,好定斷女人禱告神不蒙著頭,是合宜的與否。他要他們憑本能直覺去判斷。用意是說女人不蒙著頭來朝見神,是不恭敬端莊的。

十一14 保羅並沒有說明本性如何指示我們男人留長頭髮是可恥的。有人認為男人的頭髮若自然生長,是不會像女人般長髮披肩。男人若留長頭髮,就會像個女兒家。在大部分的文化里,男人所束的頭髮多較女人短。

十一15 本節普遍為人所誤解,有人認為既然女人的頭髮是給他作蓋頭的,她就毋須用什麼來蒙頭了。然而,這種教訓卻完全歪曲了經文的意思。大家必須明白本章其實提到兩種蓋頭;否則,經文的內容就會極混淆了。從第6節,便可見一班。經節說:「女人若不蒙著頭,就該剪了頭髮。」如果應用上述的詮譯,意思就是女人「若沒有頭髮蓋頭」,她就該剪了頭髮。然而,這是荒謬的。如果她已沒有「頭髮蓋頭」,怎能夠去剪頭髮呢!本節的真正論點,是在屬靈和本性之間有類比的關係。神賜給女人一種天然的蓋頭,是榮耀的,是神沒有賜給男人的。這是有屬靈意義的。其教訓是當女人向神禱告時,她應當帶上蓋巾蒙頭。本性的事,在屬靈上也一樣。

十一16 使徒保羅用這樣的聲明來結束這段經文:「若有人想要辯駁,我們卻沒有這樣的規矩,神的眾教會也是沒有的。」不少人認為,保羅指他剛說的,並非重要到必須爭辯一番。這樣理解正確嗎?他是否表示,在教會裡並沒有女人蒙頭的規矩?他是否表示,這些教訓並不是絕對的,毋須看為主誡命要女人非遵守不可?這樣的詮釋,本叫人稱奇,但卻是流行的說法。這樣的詮釋也就是說,保羅認為這些指示其實無關宏旨,但他卻足足花了半章經文的篇幅來說明!本節最少有兩種可能的詮釋,是與上文下理配合的。其一,使徒保羅的意思會是,他預料有人因這些事情起來辯駁,但他補充說,我們卻沒有這樣的規矩,即為這些事爭辯的規矩。我們不會為這些爭辯,卻接受是從主而來的教訓。另一種詮釋,是凱理支持的,指保羅的意思是神的眾教會並沒有這種規矩,就是女人在禱告或講道時不蒙頭。

關於主餐(十一17~34) 
十一17 使徒保羅責備哥林多信徒,因為當他們聚會時,大家是分門別類的(17至19節)。請留意,「你們聚會的時候」或有關的字眼常重複出現(十一17、18、20、33、34,十四23、26)。在第2節,保羅寫稱讚他們堅守他所傳給他們的;但有一件事,就是保羅跟著要說的,卻不是稱讚。當他們聚集,舉行公開的聚會時,他們聚會不是受益,乃是招損。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是一個嚴肅的提醒。我們參加教會聚會,結果可能是受損而不是得益。

十一18 第一個責備的原因,是有分門別類或內部分歧。不是說有部分人從教會分裂出來,另外組成聚會相交;而是指教會內有派系黨羽之分。分歧是內部的派系,黨別卻是在外的分黨。保羅頗信報告有分門別類的事,因為他知道哥林多信徒還在屬肉體的階段。他在本書信中曾因他們分門結黨而責備他們。何勒說:“保羅稍微相信報告哥林多教會有分門別類的事,因為他知道他們既仍是屬肉體的,他們中間必定出現因固執己見而產生分歧。在這裡,保羅是從他們的狀況推斷他們的行動。他知道他們是屬肉體的,行事象世人一樣;因此,一定會習染人類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陋習,形成自是的見解,並且組成派系,結果產生分歧和分門別類。他也知道,他們的愚昧始終會被神克服;神也會利用機會將那些蒙他悅納、只隨從聖靈不跟隨世俗行事的人彰顯出來。結果,分黨的事便告止息。”

十一19 保羅預料在哥林多教會裡出現的分歧,會日趨嚴重。雖然整體來說,這會對教會造成損害,但也會產生好結果,就是那些真正屬靈,和經得起神考驗的人(聖經新譯本),會從哥林多教會中顯明出來。保羅在本節說「你們中間會有分黨結派的事,這是必然的」(聖經新譯本),並非指這是道德上所有的事。神並不是容忍教會內的分裂。相反,保羅的意思是基於哥林多信徒屬肉體的狀況,分門結黨的事是難免的。分黨證明有部分人不體察主的心意。

十一20 保羅就著教會在吃主餐時的不當行為,作出第二個責備。當基督徒聚集,按名義是要舉行主的晚餐時,他們的行為卻是這麼糟糕。於是保羅指出,他們根本不可能按主吩咐記念主。縱然他們進行了外在的程序,但他們的整體舉止卻顯示,他們根本沒有真正地記念主。

十一21 在教會時代的初期,基督徒在吃主餐時,同時會舉行愛筵(agape)。愛筵就如共進飯餐,在愛中彼此交誼。愛筵結束時,信徒常會用餅和酒來記念主。但不久,開始出現不當的情況。例如,本節表示愛筵失去了真義。信徒不但沒有等候其它人,富有的弟兄還自行享用盛宴,沒有與貧窮的弟兄分享,於是便羞辱了他們。結果,有些信徒結束時還是飢餓的,有些卻酒醉了!主餐常在愛筵之後,所以當有人坐下來吃主餐時,還在酒醉的狀態。

十一22 使徒保羅憤怒地譴責這種可恥的行為,如果他們執意要這樣做,至少也應有一點敬意,不要在教會聚會時進行。在聚會時放縱自己,又使貧窮的弟兄羞愧,是絕對有違基督信仰的。哥林多的聖徒這樣做,保羅不能稱讚,不但不能稱讚,而且要受強烈的責備。

十一23 保羅要顯出他們的行為違背主餐的真義,於是追溯主餐起初的設立。他指出這並不是平常的飯餐或筵宴,而是主吩咐的莊嚴儀式。保羅從主直接領受這知識。他這樣說,是要說明如違背的話,就是悖逆了。他所教導的,是出於神的啟示。首先,他指出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從原文直譯是「正值他被出賣的時候」。當有人在外面正密謀要出賣他的時候,主耶穌與他的門徒在樓房上聚集,拿起餅來。這在夜晚進行,並不表示我們只可以在晚上守主餐。在當時,日落時分是猶太人一日之始。現在,一日之始卻是在日出時分。此外,使徒的榜樣與使徒的訓詞是有分別的。我們沒有責任仿效使徒的一舉一動,卻要遵照他們的教訓而行。

十一24 首先,主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由於這餅象徵​​他的身體,因此他其實是感謝神給了他一個人的身體,他藉這身體來到世上,並為世人的罪受死。當救主說「這是我的身體」時,他是否表示在某程度上,這餅確實變成了他的身體?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教條堅持,餅和酒確實變成了基督的身體和血。路德宗的同領說教義則教導,基督的身體和血是在桌子上的餅和酒裡,一起在那裡,也在其下。我們只須強調一點便可以回答這些觀點。當主耶穌設立這記念的聚會時,他的身體尚未捨去,他的寶血也未流出。當主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時,他的意思是「這是我身體的象徵」,或「這象徵我身體為你們擘開的」。吃這餅,是記念他為我們贖罪受死。當主說「為的是記念我」時,確有說不出的真摯和親切。

十一25 在逾越節的晚飯後,主耶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主在逾越節的晚飯後,立即設立主餐。因此,聖經說主耶穌是在飯後,……拿起杯來。說到這杯,他指出是用他的血所立的新約。所指的在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1至34節中,神應許要與以色列民定立的約。這是個無條件的應許,神答應寬恕以色列民的不義,且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愆尤。希伯來書八章10至12節也記載了這新約的內容。現今,新約已生效,只是以色列人不信,所以仍未能享受約的福氣。凡相信主耶穌的人,都得享所應許的好處。當以色列民歸向他們的主時,他們就可以享受這新約的福氣。這要待基督在地上作王一千年的時期了。新約是用基督的血確立作實,因此他說這杯就是用他的血所立的新約。新約的基礎是藉著十字架奠下的。

十一26 本節談到守主餐的時間和次數的問題。你們每逢吃……喝……。這裡沒有條文上的規定,也沒有說明任何特定的日子。使徒行傳二十章7節記載,門徒的做法是在每週的第一日聚會並記念主。直等到他來一句清楚說明,這記念聚會並不是單單給初期教會去遵守的。高德美妙地形容主餐說:「將主兩次降臨地上的事實連在一起,要作為頭一次的記念,並第二次的保證。」 有一點要注意,在這有關主餐的教訓中,完全沒有提到由神職人員主禮的指示。這純粹是記念性質的敬拜,給一切屬神的人參與的。基督徒聚會時,所有信徒兼祭司的身分,這樣宣示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十一27 使徒保羅討論過主餐的起源和目的後,轉過來指出不當地吃主餐的後果。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乾犯主的身、主的血了。本來,我們全都不配參與這莊嚴的筵席。就這意義來說,我們完全不配​​接受主的任何憐憫或恩慈。但這並不是經文要討論的題目。使徒保羅不是要說我們何等不配。我們藉著基督的寶血得蒙潔淨,憑著神愛子完美的身分地位來接近神。保羅所指的是哥林多信徒聚集吃主餐時的可恥行徑。他們的行為既魯莽又失敬干犯。這種行為是乾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十一28 當我們吃主餐時,應先自己省察。我們應認罪離罪,作出賠償,向給我們開罪的人道歉。總的來說,我們要確保自己有一個妥當的屬靈情況。

十一29 在吃喝時存不分辨的態度,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沒有分辨是主的身體。我們當曉得,主捨去自己的身體,是為了除掉罪。如果我們仍在罪中活著,但同時又參與主餐,我們就是活在虛謊之中。彭達生說:「如果我們在吃主餐時沒有省察自己的罪,就是沒有分辨是主的身體;他捨去身體,就是為要除去我們的罪。」

十一30 當中有人沒有自我省察,結果神向這些哥林多信徒採取懲罰行動。他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而死去的也不少。換句話說,有些信徒肉身患病,另一些更被帶到天家去了。他們既沒有省察生命中的罪,主就不得不懲罰他們。

十一31 另外,我們若有省察自己,神就不用這樣管教我們了。

十一32 神將我們當兒女般看待。他這麼愛我們,不會讓我們繼續活在罪中。因此,我們很快便感到牧者的杖正勾著我們的頸項,把我們拖回他的身旁。誠如有人這樣說:「有可能聖徒(在基督裡)適宜到天上去,卻不宜留在世上作見證。」

十一33 當信徒聚會吃的時候,即享用愛筵(agape)的時候,他們應彼此等待,而並非不顧其它聖徒,自私地先行進食。 「彼此等待」正與第21節「各人先吃自己的飯」成為對比。

十一34 若有人飢餓,可以在家裡先吃。換句話說,我們不應以為愛筵和及後的主餐,只是一頓普通的飯餐。忽略其神聖的特性,就是聚會以致自己取罪。其餘的事,我來的時候再安排。無疑哥林多信徒寫給使徒保羅的信中,還提到其它較次要的事。他在這裡向他們保證,當他與他們相見時,便會親自處理這些事。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哥林多前書第十章

10:1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
10:2 都在雲裡、海裡受洗歸了摩西;
10:3 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
10:4 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
10:5 但他們中間多半是 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在曠野倒斃。
10:6 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
10:7 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人拜的。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
10:8 我們也不要行姦淫,像他們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
10:9 也不要試探主(有古卷:基督),像他們有人試探的,就被蛇所滅。
10:10 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
10:11 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
10:12 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
10:13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10:14 我所親愛的弟兄啊,你們要逃避拜偶像的事。
10:15 我好像對明白人說的,你們要審察我的話。
10:16 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
10:17 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
10:18 你們看屬肉體的以色列人,那吃祭物的豈不是在祭壇上有分嗎?
10:19 我是怎麼說呢?豈是說祭偶像之物算得甚麼呢?或說偶像算得甚麼呢?
10:20 我乃是說,外邦人所獻的祭是祭鬼,不是祭 神。我不願意你們與鬼相交。
10:21 你們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
10:22 我們可惹主的憤恨嗎?我們比他還有能力嗎?
10:23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10:24 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
10:25 凡市上所賣的,你們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甚麼話,
10:26 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
10:27 倘有一個不信的人請你們赴席,你們若願意去,凡擺在你們面前的,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甚麼話。
10:28 若有人對你們說:「這是獻過祭的物」,就要為那告訴你們的人,並為良心的緣故不吃。
10:29 我說的良心不是你的,乃是他的。我這自由為甚麼被別人的良心論斷呢?
10:30 我若謝恩而吃,為甚麼因我謝恩的物被人毀謗呢?
10:31 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 神而行。
10:32 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 神的教會,你們都不要使他跌倒;
10:33 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


十1 保羅提醒哥林多信徒,猶太人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重點在“都”字。他回憶以色列人得拯救脫離埃及的日子,以及他們在日間有云柱、夜間有火柱的奇妙經歷。他憶述他們過紅海,逃到曠野的時候。說到他們的特權,他們都領受過神的帶領和拯救。

十2 不但如此,他們都在雲裡、海裡受洗歸了摩西。受洗歸了摩西的意思,就是與他同證並承認他作領袖。摩西既帶領以色列的子民離開埃及到應許之地,以色列全民族就都首先向摩西效忠,並承認他是神所指派的拯救者。有人認為都在雲裡一句,指他們與神同證,而都在海裡則描繪他們與埃及分離的事實。

十3 並且他們都吃了一樣的靈食。這是指嗎哪,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旅途上蒙神所賜的食物。靈食不表示這不是物質的食物,也不表示食物是看不見的,或併非真實的。靈食指這物質的食物,喻表屬靈上的餵養,而保羅主要關心的,正是屬靈上的真實。同時這也可表示,食物是透過超自然的途徑賜下的。

十4 他們走過的每一段旅途,神都施行奇蹟,賜他們水喝。這是真實的水,但也稱為靈水,意即預錶帶來屬靈上的甦醒,也表示是奇蹟地賜下的。若不是耶和華用神蹟來賜他們水喝,他們就早已渴死了。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這句,不表示有一塊實物的石塊,在他們的旅途上一直跟著他們。磐石像徵從其中流出來的河,這河緊隨著以色列人。那磐石就是基督,因為他就是那供應者,也是磐石所代表的;他將活水賜給他的子民。

十5 使徒保羅列舉以色列人享有的這一切奇妙的特權後,不得不提醒哥林多信徒,以色列人中多半是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在曠野倒斃。雖然以色列人全數離開埃及,都聲稱與他們的領袖摩西同心合意;但很可悲,他們的身體在曠野,他們的心卻仍在埃及。他們的身體脫離了法老的奴役,但他們的心卻仍渴想埃及的各種罪中之樂。在所有離開埃及的壯丁中,二十歲以上的,只有迦勒和約書亞兩人得獎賞,可以進入應許之地。其它人的屍首都倒在曠野,作為神不喜悅他們的證據。請留意本章首四節用了“都”字,而本節用了多半。他們全都有特權的條件,但他們中間,多半滅亡了。高德感慨地說:“使徒保羅要這些自滿的哥林多信徒看見,這是何等的景象:這些人飽享從天賜下奇蹟的糧水,最後軀體卻散滿在曠野的荒原上!”

十6 在出埃及的歷史事蹟上,我們看見一些可應用的教訓。以色列人實在是我們的鑑戒,展示給我們知道,如果我們也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那麼我們會承受怎樣的後果。當我們研讀舊約聖經時,不應只以為是歷史而已,裡面盛載不少教訓,對我們現今在世的生活有實質的意義。使徒保羅在以下幾節經文裡,具體地列述以色列人所犯的罪。值得留意,這些罪大多與滿足身體的慾望有關。

十7 本節所指是記載於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以色列人敬拜金牛犢及其後的荒宴。當摩西從西乃山下來時,他發覺以色列人鑄造了金牛犢,並用作敬拜的對象。從出埃及記三十二章6節可知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即是跳舞作樂。

十8 本節提到的罪,就是以色列的男子與摩押的女子通婚(民二五)。在先知巴蘭的唆使下,他們違背主的吩咐,陷入不道德之中。本節說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舊約聖經告訴我們,有二萬四千人因瘟疫而死(民二五9)。聖經的批評者常以此來說明聖經有自相矛盾之處。不過,如果他們仔細一點研讀經文的內容,就發現其實並無矛盾之處。這裡說一天之內有二萬三千人倒斃。舊約聖經的數字是二萬四千,因為這是描述在瘟疫中死亡的總數。

十9 保羅然後提到以色列人因食物而投訴,並質疑耶和華的善意。那時,神便派蛇進入他們當中,結果很多人喪命(民二一5、6)。這裡再一次顯示,百姓因囗腹之欲而跌倒滅亡了。

十10 這裡提到可拉、大坍與亞比蘭的罪(民一六14~47)。再一次,他們因食物的緣故而向主發怨言(民一六14)。以色列人並沒有鍛煉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他們沒有操練自己的身體,或致力叫身服己。相反,他們致力滿足身體的慾望,結果導致敗亡。

十11 跟著三節經文告訴我們這些事的實際教訓。首先,保羅指出這些事不只是有歷史意義。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這些事另有其意義。事情寫在經上,是要成為我們的鑑戒,提醒我們這些活在猶太人時代結束後的福音時代中的人。夏仁達說得好:「給我們這些繼承過去歷代遺產的人。」

十12 這些事提醒自信的人: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必須謹慎,免得跌倒。也許是針對堅強的信徒,以為可以稍試滿足私慾而不至受影響的。這樣的人最有可能落在神管教的手下。

十13 但保羅隨即對那些正受試探的人,說出很要好的鼓勵。他教導說,我們所面對的試驗、試煉及試探,無非是人所共受的。然而,神是信實的,必不叫我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他沒有應承免我們受試探或試驗,卻應許要限制其程度。他更應許總要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能忍受得住。讀了本節經文,我們不期然感到萬分安慰;這是歷世歷代裡受試驗的聖徒可以感受到的。初信者會抓緊本節,以為救生索;信主已久的人則據之而泰然安歇。也許這封保羅書信的讀者中,有部分正面對著強烈的引誘,要使他們拜偶像。保羅安慰他們,告訴他們神不會讓他們遇上受不了的試探。同時,他們應受警惕,不應讓自己曝露在試探之下。

十14 從本節至十一章1節這段中,保羅回到吃祭偶像的食物的問題上,給予較具體的指示。保羅首先處理的問題,是信徒應否參加在偶像廟裡的宴會(14至22節)。我所親愛的弟兄阿,你們要逃避拜偶像的事。也許對哥林多的信徒來說,獲邀出席廟宇裡舉行的拜偶像宴會,確實是個考驗。部分哥林多信徒或會覺得自己可以勝過這試探。也許他們會說,只去一趟無妨吧。使徒保羅從神得的忠告是:要逃避拜偶像的事。他並不是說要研究拜偶像的事,或要加以認識,或稍試無妨。他們應該逃避遠離。

十15、16 保羅知道,他說話的對像是一些有頭腦、能明白他話語的人。在第16節他提到主的晚餐。他首先說:「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麼?」祝福的杯是指主的晚餐所喝的杯。這杯告訴我們,基督的死為我們帶來了莫大的祝福;因此,這杯稱為祝福的杯。我們所祝福的是指我們所感謝的。當我們把這杯放到嘴唇上時,表示我們都領受從基督寶血傾流出來的各種福氣。因此,我們可以將本節意譯為: 這杯表明,我們靠主耶穌的血領受了莫大的祝福,而我們也存著感謝的心領受這杯。這杯豈不是見證,所有的信徒都領受基督寶血的各種好處嗎?我們所擘開的餅即主的晚餐的餅,也是這樣。當我們吃這餅時,表示我們的得救都靠他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獻上了他自己的身體,而我們也因此成為他身體(教會)上的肢體。簡言之,這杯和這餅表示,我們與基督相交,並得參與他榮耀的事工。一個有關的問題是,本節為什麼先提到血,而在設立主的晚餐時,卻先提到餅。其一解釋是,在這裡保羅根據我們與基督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所發生事情的次序說。一般而言,初信者先明白基督寶血的價值,然後才領會一個身體的真理。因此,本節說明我們認識救恩過程中的次序。

十17 所有信徒,人數雖多,卻是一個身體,以一個餅作代表。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的意思,是我們全都分享因基督獻上自己身體而帶來的好處。

十18 保羅在這幾節說明領受主餐的人,表示與主的相交。對那些吃祭物的以色列人來說,原則也一樣。這表示他們與祭壇有密切的關係。無疑,這是說平安祭。百姓把祭牲帶到殿去。部分祭物放在壇上用火焚燒,另一部分留給祭司,第三部分留給獻祭者和他的朋友。他們在同一日吃祭物。保羅強調,所有吃祭物的人都表明自己與神並以色列民同證。簡言之,表明自己與祭壇代表的一切關係。然而,這與我們正在研究的經文有什麼關係?答案頗簡單。正如領受主餐表示與主的相交,和以色列人參與平安祭表明與耶和華祭壇的相交關係,在廟宇中吃祭偶像的宴席也表示與偶像相連。

十19 我是怎麼說呢?豈是說祭偶像之物算得什麼呢?或說偶像算得什麼呢?保羅以上說的,是否表示獻給偶像的肉的品質或特性會發生變化?或者他表示偶像是真實的,能聽、能看,且有能力?明顯地,兩個問題的答案都:「不是。」

十20 保羅強調,外邦人所獻的祭是獻給鬼的,透過不尋常和神秘的途徑,控制膜拜者的心靈理智。魔鬼只有一位,就是撒但,鬼魔卻有很多,是撒但的使者差役。保羅補充說:「我不願意你們與鬼相交。」

十21 你們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本節所談主的杯,是像徵的表達方式,代表一切藉著基督而賜給我們的福氣。這是一種稱為換喻的修辭手法,用器皿代表所盛載的內容。另外,主的筵席也是像徵式的表達。這與主餐有所不同,縱然也可能包括主餐。餐桌這物件,是給人將食物擺放在上面,並圍著桌子聯絡情誼。主的筵席也就是指我們在基督裡所享受的一切福氣。當保羅說,你們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以及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他的意思不是他們在能力上辦不到。信徒當然有能力到廟宇去參加拜偶像者的宴席。但保羅的意思是,這樣做在道德上是不一致的。這行動是對主耶穌的背叛和不忠,一方面表示與他相交或向他效忠,但又與向偶像獻祭的人交往聯誼。在道德上這是不當的,且是完全錯誤的。

十22 不但如此,這樣做一定會惹主的憤恨。正如凱理說:“真正的愛會對猶豫不定的感情感到憤恨。在面對有不忠的事仍不怨忿的,就不是真正的愛了。”因此,基督徒要害怕令神不悅,或惹他公義的怒氣。難道我們以為自己比他還有能力麼?就是說,難道我們斗膽惹他發怒,並招致他向我們施行審判管教嗎?

十23 使徒保羅討論過參加偶像筵席的問題後,轉而提出一些大原則,是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上應當依從的。他說凡事都可行時,並非毫無限制地泛指一切的事。例如,他從沒有認為,謀殺或醉酒是可行的!再一次,我們必須明白所指的是一些在道德上無關宏旨的事。在基督徒人生中,有很多事物本身是正當的,但由於其它原因,基督徒參與的話就是不智的了。因此保羅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譬如,就某位信徒來說,某件事是沒有問題的;但按他身處之地的風俗習慣說,做這事卻是不智的。同樣地,本身可行的事,可能並不造就人。就是說我做了某物事,但結果卻不能使我的弟兄在信仰上得著建立。這樣,難道我應該專橫地堅持個人權利,還是要考慮怎樣做才能夠幫助在基督裡的弟兄?

十24 我們作任何決定時,都不應自私地只想到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反而要顧念做什麼會為鄰舍帶來益處。我們在這段經文所探討的原則,同時十分適用於很多事情上,諸如衣著、飲食、生活水平和娛樂等。

十25 如果信徒到市上去買肉食,他不用問商販那些肉是否曾祭偶像。無論如何這肉不會受影響,也不牽涉對基督忠誠的問題。

十26 保羅為解釋這點忠告,於是引述詩篇二十四篇1節:「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意思是我們吃的食物,都是主施恩賜給我們的,且是特要供我們享用的。韓理哲告訴我們,猶太人常以詩篇二十四篇的話,作飯前謝恩的用。

十27 保羅舉出另一個處境,是會令信徒產生疑問的。假如有一個非信徒請信徒到家中赴席,基督徒是否可以隨意接受邀請?可以。如果你獲邀往非信徒的家飲宴,而你樂意出席的話,你有自由凡擺在你們面前的,只管吃,不要為良心的緣故問什麼話。

十28 如果席間有另一位基督徒在場,他的信心軟弱,告訴你所吃的食物是獻過祭的物,你應該吃這些食物嗎?不應該。你不應只求一己的滿足,否則你會把他絆跌,並傷害他的良心。如果非信徒會因你吃的緣故而受阻不信主,你就不應吃了。本節結束時又再一次引述詩篇二十四篇1節:「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

十29 在上述的處境中,你毋須因自己的良心而不吃食物。身為信徒,你有絕對自由吃肉。然而,同席的軟弱弟兄,對此有良心上的障礙,因此你要為尊重他的良心而不吃這肉。我這自由為什麼被別人的良心論斷呢?問題也許可以改寫為: 我為什麼要自私地誇示吃這肉的自由,而因此遭別人的良心定罪?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自由,公開地被他人的良心來論斷?我為什麼要將自己的善給別人毀謗? (參看羅一四16) 難道一塊肉是這樣的重要,以致我要令在主耶穌基督裡的一位弟兄受到冒犯? (然而,很多解經家相信保羅在這裡乃是引述哥林多信徒的反駁,或是問一個自設的問題,然後在下文回答。)

十30 保羅似是在說,如果他一方面向神謝恩,但這樣做卻同時會傷害弟兄,這是矛盾的事。所以寧願放棄自己正當合理的權利,也不要存著感謝神的心做某事,卻因此給別人毀謗。凱理認為:「寧願捨己,不要讓自己因行使自由並感恩作某事,結果卻給別人論斷或毀謗。」為什麼要因為行使自由而傷害他人?為什麼要讓自己因謝恩作某事反招致誤解,或被視為瀆聖,或引起反感?

十31 關於基督徒的行事為人,有兩個重要的原則可作指引。第一是榮耀神,第二是造福周圍的人。在這裡保羅舉出第一個原則:「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年輕的基督徒常要作決定,到底某行為是對還是錯。這裡給予一個很好的指引:這樣做會為神帶來榮耀嗎?在埋頭苦幹做事之前,你能夠向神禱告,祈求主能因你要做的事而得著彰顯嗎?

十32 第二個原則是造福周圍的人。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會,我們都不要使他跌倒。這裡保羅將人分為三類。猶太人當然是指以色列民族。希利尼人是指不信的外邦人,至於神的教會則包括所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的真信徒,不管是猶太人抑或是外邦人。從某方面說,如果我們忠誠地向他人作見證,就總免不了會冒犯他人或招惹他們的怒氣。不過,這裡所指的並不是這些。使徒保羅想的是不必要使人跌倒的。他告誡我們,免得我們在行使正當合理的權利時,把別人絆倒了。

十33 保羅可以誠實地說,他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相信很少人像偉大的使徒保羅一樣,這樣無私地為他人而活。